分享

对当前职校学生职业精神匮乏的教育反思

 Sophia胥 2016-03-13

教师·中 2013年第4期

摘 要:职业精神是成就个人发展、成功与快乐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的中职生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职业道德缺失,职业精神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前途,这不能不引起学校的关注。
中国论文网 http://www./9/view-5903704.htm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精神;匮乏;反思
  一、中职生职业精神现状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各用人单位也越来越重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而职业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员工的后备基地,如何培养大批既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又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后备人才,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然而,通过平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调查,我们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如今的中职学生对职业精神缺乏足够的重视,有些现象甚至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诚信精神缺失
  众所周知,诚信是立国之本,做人之道,是成才的根基。然而在如今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守诺言,漠视诚信的现象,如考试作弊,对承诺的事情食言,说话出尔反尔,欺骗他人,拾到东西不上交,借钱物不还,抄袭作业等。至于网络欺骗更为严重。据调查,现在有95%以上的中职生拥有自己的QQ,在这中间有超过60%的学生并不把网友当成真正的朋友看待,有72%的学生承认在QQ聊天时说过谎言。
  2.负责精神淡薄
  是否具有负责精神是决定一个人健康发展的核心品质之一,因为它可以派生出其他很多健康的人格特质,一个拥有责任感的人,往往能激发自身的潜能。而一个人如果缺乏责任感,则容易成为周围环境的臣服者,自我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了。而我们发现,缺乏责任意识的中职生比比皆是。这些在父母呵护中成长起来的90后,从小只知道什么是索取,恰恰不知道什么是付出,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怎样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负起责任来,更谈不上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了。平日在学校里,就有那么一部分中职学生整天无所事事,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看到他们每天在学校混日子,把课堂当作一片宽阔的牧场,不少学生在里面来去自由,才不管你是上课还是下课,讲话的,看小说的,发短信的,睡觉的,吃东西的,恋爱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他们不再躲躲藏藏,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他们对学校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晚自习下课离开教室不关灯,刷牙洗衣物后细水长流,把公物作为打架斗殴的工具。
  3.合作精神淡化
  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现代人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它关系到中职生今后工作的成效和企业的生存。在现代社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人际沟通与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长辈的宠爱中长大。到学校后,就自然而然地把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论表现出来了。平时在值班过程中,经常可以观察到他们只关心自己,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根本不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学校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中有超过50%的人承认自己在工作中,缺乏与客户沟通和打交道的能力。
  同时,中职生大多是中考的“失败”者,长期遭遇学习上的挫折造成了他们情感上的冷漠。相对于同龄优势群体来说,他们对他人怀有更多的戒心和不信任,由此一些中职生一旦在现实交往中难以得到他们需要的满足感,便试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在那个虚拟世界中去得到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满足,造成了很多中职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所以在中职学校通宵上网的学生是比较多的。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泡在网上,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如果这种特征不改变,走上工作岗位后,将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和沟通造成很大的障碍,并成为开创事业的绊脚石。
  二、中职生职业精神匮乏的教育反思
  作为我们职业学校来说,它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主要场所,而我们的德育课则是修炼职业精神的主渠道,这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缺乏应有的职业精神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德育课教师对职业道德课堂教学的反思。
  1.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缺少个体适应性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是《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一书,包括职业介绍、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个性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可谓丰富,基本上照顾到了中职生共同的职业素质要求。然而每所职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开设的专业也各不相同,涉及具体的学生更是千变万化,如果我们的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不充分正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体现学生的多层次、多类型的个性化需求,只知道把好高骛远的德育总目标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圣旨,还是按照老一套教学模式机械地把学科知识的基本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很难保证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是隔靴搔痒,很难避免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课不落入内容空洞、脱离实际、虚而不实的怪圈。据我们对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以下简称“我校”)近半数学生的调查,有超过50%的学生对德育课的感觉是“没有抓住我们的兴趣点”“内容脱离实际太远”等。这样的职业道德教学无疑是对学生心理需要和个性特点的无视,也无法对他们产生真正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所以我们德育教师当务之急应该是想办法在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多地赋予学生强烈情绪体验的真情实事,积极探索出一种适合于本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有特色的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模式。
  2.教学活动僵化,缺乏创造性
  纵观这些年来我校的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教师们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课,对备课环节中的备教材一环还做得很不够,包括对教材的再处理,主动调整教材的相关内容及创造性地挖掘教材等。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单一的国家课程体制,教师只需执行国家既有的课程计划及教学大纲造成的。在这样的模式下,久而久之,广大教师就产生了对教材的依赖性,而不需要具备课程的开发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试想,当我们不清楚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的时候,当我们要对培养的学生没有形成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时候,当我们不能把握面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时候,职业道德教学的实效性从何谈起呢,又怎能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呢?如果我们的教学工作仅仅是唯上唯书,脱离实际,缺乏应有的判断力、创造力和批判力,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怎能不乏力?
  3.教学方法单调,缺少主体参与性
  职业精神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实需要,应该是来自学生品格的自觉修养。在职业道德教学应该自始至终贯彻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激励他们的主体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来执行教师的指令。所以在教学方法上缺少灵活性和主体参与性也是职业道德课堂教学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我们平时的调查显示,有高达71%的学生最不喜欢“老师讲,我们听”的教学模式,而最喜欢老师通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形成对观念的理解。针对这一问题,在近几年,我校德育课教师也在不断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适合学生特点又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是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解多,自身实践参与少;学科教条多,体验感悟少。这样就导致了我们的职业道德课堂教学功能削弱,职业精神的塑造收效甚微。
  综上所述,反思过去几年我校职业道德课堂教学,教学行为缺少主动性,教学内容缺少适应性,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而这就是影响学生职业精神匮乏的深层次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