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即理?听听王阳明怎么说(阳明心学第四讲)

 小小平 2016-03-14


写在前面

心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的学问。古人所谓的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大体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心态、观念、思想、心灵、精神、人格等等。总之,心学可以理解为心灵之学


心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心”的学问。古人所谓的“心”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大体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心态、观念、思想、心灵、精神、人格等等。总之,心学可以理解为“心灵之学”(心灵就是人不同于万物的“那一点灵明”)。 

 王阳明认为万物都是依赖人的这颗心而存在的“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传习录》上)因而提出自己的宇宙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学。心外无事。关于心之含义,王阳明有一句经典的解释,他明确指出:“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存在以及价值、意义的确立都需要经过心体,它不是口鼻视听本身,(也不简单的是视听言动的现象),而是促使这些发生的东西。

在这里,王阳明讲的不是事物存在是否依赖我的心的问题,而是在讲事物存在的意义,讲生命存在的价值,价值必须要有参照物,万物以人为参照,事物的意义与人相联系,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出发点。无独有偶,英雄的见解往往是相似的!比如,古希腊智者派中最负盛名的是普罗泰戈拉,他的名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句话经常被后人简化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通俗地讲,如果问:下雨好不好?我们会说:看对谁来说呢?对买伞的商家而言,是好事;但对于晒被子的人而言,那就是令他气恼的事儿了。比如说,这几天沸沸扬扬的“小区拆墙”,谁是谁非,首先是要看说话者的立场,因为决定说话者的利益所在。不能简单地一句:为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你还要说明: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能折合多少股份?在将来的利益里,他们能有多少分红?如何保证红利的收获?如果这些条件不明确,人们对“小区拆墙”这件事的评价也难以做出。


从量子物理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客观不变的世界,精神与物质不是两个不同的存在,而是一体的。


最近,阿里巴巴参投了“增强现实技术公司Magic Leap”,Magic Leap是一个类似微软HoloLens的增强现实平台,主要研发方向就是将三维图像投射到人的视野中,简称:裸眼全息技术。Magic Leap是要研发一系列将图像投射到视网膜的裸眼全息技术,并能让人们在不借助任何工具的情况下身临其境,即,用户竟然不用佩戴任何眼镜也能看到全息景象!这种技术是对“眼见为实”观念的巨大冲击!

550年之后的我们以现在的科学技术很难再次还原阳明先生想通“心即理”的历程,我们只能试着用我们熟悉的逻辑来理解,甚至大胆地假设阳明先生的逻辑过程:最初,阳明先生是认可朱熹老人家的“格物致知”的,天地生万物,万物存天理,格物穷其理,万理成天理。然后,王阳明就选了他父亲官邸里的竹子开始“格”。(王阳明“格竹”时的年龄,董平老师认为是16岁,吕铮先生认为是18岁,杨东标老师认为是21岁。)“格”出病后,王阳明开始怀疑“格物致知”说法了。从阳明先生晚年的“事上磨”和“致良知”的观点看,先生的思维还是保留的“格物致知”的思想,只不过他选择了万物里面最高的存在“心”,我们可以推测这样一种可能的心理:既然我格不尽万物,我可以从万物里选一个最高级的“物”,我把它格出来了,不就算是格尽万物了吗?

当然,推导到这一步,还没有完结,这个“心”其实还是客观的,本质上与“万物”是一样的,“龙场悟道”时的阳明先生应该是跳过了这一阶段的,我们再假设一种可能的心理历程:就算是我们选定了“心”作为万物的代表,那我们用什么来“格”它,研究它?还得用这个“心”!此时,也许在阳明先生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副“梵高的用平面呈现立体图”:用“天理”生成的“心”来研究“心”里的“天理”,如果可以进行,那只有一种可能——它俩是一个东西!

既然“天理”不在外部,就在“心”里,阳明同学也就不用“格竹”了,只要“想竹”就可以了!人的内心中自然包含竹子里的“天理”,即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圣人的光明品质,人人都是具备,这个光明品质即是良知,良知想从外面的事物寻找是选错了方向。


此心聪慧绝顶,令后人仰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