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 《明朝一哥王阳明》读后感

 W儿wsj3e5bd635 2018-03-31

王阳明,又名叫王守仁,因为号阳明子,人们一般尊称他为阳明先生。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卒于1539年,享年57岁。

最早知道王阳明,是在中学时候的哲学课本上,在讲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内容的时候,王阳明是作为反面教材灌输到我的头脑里的。

他那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句话常常出现在各种类型的政治思想课考试试卷上,次数多了,我就认为,王阳明是一个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二流知识分子。直到后来,我才渐渐明白,王阳明是和孔子、孟子、朱熹并列的圣人,合称孔、孟、朱、王。

王阳明主要活动于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 半岛以及东南亚。

那么,王阳明的“心学”到底是那样的一种学说?让当时和后世的学者追随,研究。

带着这种疑问,我去公开课上收听了浙江大学董平教授的讲课,并翻开了吕铮写的《明朝一哥王阳明》。

王阳明的三个理论框架:

一、 心即理。

二、 知行合一。

三、 致良知。

先说“心即理”。

首先说明,心和理,在王阳明这里,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善的东西都是人性固有的,人需要做的就是穷理尽心

那么什么是“心”?心是初心,是世界原始的本色。

什么是“理”?想说明什么是理,就不得不提理学,理学起源于唐朝时的韩愈,是对先秦儒学的一种继承和重新构建,是唐宋以来的儒学家们为了和当时盛行的佛教、道教分庭抗礼,提出来的说法。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也叫天理。王阳明也赞同这个观点。

但朱熹把“心”和“理”并列对立起来,朱熹的“心”,偏重于人的欲望。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希望人人都遏制自己的欲望,在天理的指导下行动。

王阳明则说,别叨叨,心即理,为什么呢?

除去私心,就是符合天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

心外无物嘛,心外无物,不是说我的心外没有东西,是说我心足够大,囊括宇宙万物。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宇宙就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我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宇宙有多大,我心就有多大,天理就蕴藏在“心”中,这是何等的心胸。

有的客官就问了,生有涯而知无涯,宇宙无尽,事物无穷,一人之力,一人之心,何以能包容万物?

王阳明不是傻子,他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分为两种形态,“显”和“寂”。

心了解的、知道的,就是“显”得状态,心不知道的、不了解的,就是“寂”的状态,而处于“寂”的状态的,对心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比如,你有个多年不见的同学甲,也不联系。虽然不联系,但你知道甲的存在,甲就是“显”的存在状态。突然有一天,就算是2015年4月3日早上10点钟,你大街上碰到了甲,甲还带着自己的老婆,甲就向你介绍自己的老婆,这是乙。2015年4月3日早上10点之前,乙对你来说,就是“寂”的存才状态,对你毫无意义。但是4月3日之后,乙的存在对你来说就是“显”的状态了。

王阳明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分为两种状态,单凭这一点,王阳明就担得起“伟大”二字。

当然,我为王阳明点赞,不代表我认为朱熹是错误的。心学也好,理学也罢,都是人类思想长河中一朵朵晶莹璀璨的浪花。这些学者有个共同的目标:成为圣人。

如何理解“心即理”?

王阳明认为:圣人之道,全在我心中,为圣之道,全在我与生俱来的秉性之中。他说:

圣人之道,我心自足,不假外求。

心是万物的主宰,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万物,纲理伦常,爱恨情仇,成败荣辱,皆出自我心。我心喜则普天同庆,我心悲则举世同哀。

且慢,这不是绝对的自我主义么?

人家王阳明说了:此心在物(事)则为理。也就是说,具体的理存在于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脱离了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理狗屁不如。

再看“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主要是针对社会上言行不一的弊端提出来的。不止在当时,就在600年后的我们所处的时代里,某领导上午还在会上大谈特谈反腐倡廉,下午就被纪委带去双规,时间不长,贪污上亿,乖乖,言行不一,毒害如此。

“心”等于“良知”,心通过“意”活动作用于“物”(事)。

推导出知与行,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既然心就是良知,那么为什么还要“致良知”呢?

良知有两种存在状态,一个是被遮蔽的状态,一个是明觉的状态。

被遮蔽,是因为人都有私欲。明觉,是你用功夫做到了家,良知显现出来了。

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关照万事。

当你时时都自觉在良知关照下去行动时,你就达到了“有无之境”。就是“悲喜不滞与胸”,可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

其实,上下五千年,历史上这么多的英才,穷其一生,孜孜追求的“道”,也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说穿了,就是面对浩茫宇宙的不可理解,身处复杂社会关系的厌倦,职场送礼纳贿、阿谀奉承的丑态,各种丑恶势力的恐惧,生老病死的轮回的茫然后,发出的“我不要这样活”的感慨。

这些英才们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就想:如果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应付这些东西,那么,人活着 还有什么意义?

这些英才追求的“道”,很简单,就像秋菊打官司一样,就是想要“有个说法”,就是要给自己短暂的人生找个精神寄托,不枉人世间走一遭。这种寄托还要自圆其说,把自己脑袋里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让人信服。儒家如是,佛教如是,道教如是,基督亦如是。

虽然目标都是想“要个说法”,心学和理学区别在于,心学由心驽物,让人自尊无畏,始终保持对外界的积极性和探索性;理学就由物指心,容易让人不辩黑白。但真正的理学学者也有自己的长处,他们一般严于律己。这也是理学后来成为官方哲学的原因,封建专制社会里,乖乖听话,不独立思考的顺民、奴才才是皇帝陛下想要的。

叨叨了这么多,心学多我们现代人的意义何在?

也许,我的表达是错的。

佛说,这个世界是不可表达的,你一开始表达,你就已经开始错了,故佛弟子有拈花微笑。

如今,我们都为过分追求金钱、地位、名声等身外之物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我们都在怨天尤人、想逃又逃不开。这就是因为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先修心的道理。

王阳明认为,在世界上,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是不存在的。这虽然和我们正统的唯物主义相悖。但王阳明希望人们从内心去寻求真理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相由心生,人的心思会呈现在外在的表征中。这样看来,人的言语、行为,都是人复杂内心的反应。

对于同一件事情,你心看它简单,他就简单;你心看它复杂,它就复杂。

谁真懂了王阳明,谁就能以娴静淡泊之心,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真享人生之真谛。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015年5月10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