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中的故事(13)

 甘苦人生2010 2016-03-14

《论语》中的故事(13)

第九章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对于曾子的这句话,现在有两种主要的解释,一种是古义,过去许多人就这么认识,后人也想当然地这么认识,杨伯峻先生就持这种观点,他翻译这一章说: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

翻译是好翻译的,理解起来却有些费事:为什么慎重地对待父母的丧事,追念过去的先祖,民风就会归厚了呢?这是一幢非常奇怪的事情。

对待父母的丧事属于孝的范畴,孝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应尽的义务,好好照顾他们,让他们有一个安稳的晚年;另一个是死了之后,按照规定的礼仪进行安葬。

这就是孔子在另一章里说的“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的意思。

在古人眼里,人不是死了之后,一了百了,而是进入到另一个世界,继续需要后人供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在吃饭之前都要先端起做好的饭菜来供养一下,然后才能做下来吃。

有子在学而篇第二章曾经讲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以看作这一章的完美解释。

在这一章里,我们要必须注意到三点,1、这句话不是对老百姓讲到,《论语》是一本讲政治的书,它的许多要求都是针对执政者而言。2、“慎终”并不是对待父母的丧事操办得越隆重越好,而是不能超过礼法的限制。3、追远则是追念先祖的功德,按时祭祀他们。后人缅怀先人的业绩,才会有向上的动力,才会克勤克俭,努力地治理国家,老百姓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民德自然也日趋醇厚。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慎终追远”理解为慎重对待父母的丧事、追念先祖不妥当,南怀瑾先生就这样认为,他认为从孝悌的角度去解读“慎终追远”非常牵强,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善始善终。

善始善终也是礼乐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能善始不能善终,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所以《周易系辞》说周易易告诉人们的核心思想就是“惧以终始,其要无咎”。

从这个概念上讲,南先生的话说非常有道理的,要想有好的结果,必须有好的开始。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慎重追远”就会民德归厚呢?南先生认为大家都知道了“慎终追远”的道理,岂不是“民德归厚”了吗?

这样讲表面上看是讲得通的,但是礼乐制度对平民的要求是非常低的,认为一般老百姓只要好好生产、不要违法就可以了,对他们没有这样高的要求,所以孔子才会说: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不诫,此小人之福也

既然要讲《论语》就必须放到礼乐文化的环境里去讨论,不能用现在的观念去要求古人。“慎终追远”是对君子、对执政者的要求,不能用在普通老百姓身上。

既然如此,“慎终追远”究竟是什么意思?

“慎终”表面上是指对待父母的丧事而言,其实是代指孝悌,孝悌与民德归厚的关系在有子一章曾经详细论及过,就不再赘述了。

   “追远”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思想呢?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通“弛”,有点本子直接做弛)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微子篇)

   这是周公告诫儿子伯禽(即鲁公)的谈话,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执政者(此处君子也可以直接认为是国君,因为周公是针对伯禽执政鲁国而言)不应该疏远自己的亲族,也不应该让自己下面的臣子们怨怼不已。对于旧人老臣,如果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也不要舍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要用人所长。

   在过去,天子也好,诸侯也好,有封地的大夫也好,他们的家业是一代代向后传承的,儿子在接过父辈传下来的基业的同时,如何对待自己的亲族与那些父亲曾经用过的臣子呢?

   周公的话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作为执政者不遗弃的亲族,不忘记为自己家族出过力、立过功的人,对人敦厚有礼,老百姓有样学样,自然就民德归厚了。

   这也就是孔子曾经说的“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意思,上行下效,一国之民风在于执政者如何影响。

   孔子也曾讲过这样的话,他说:“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说得也是这个意思。

公元前573年,晋历公被弑之后,晋国人把晋襄公的曾孙晋周从成周接了回来做国君,是为晋悼公。

晋悼公即位之后,开始安排工作。他首先让吕宣子做了下军元帅,并解释说:在邲之战(晋、楚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中,吕锜辅佐智庄子俘获了楚国的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连尹襄老中箭身亡,尸体为晋人所获,因古代对死的认知与今人不一样,故也称俘获);在鄢陵之战(仍为晋楚之间的一场战争)中,吕锜又射中了楚恭王的眼睛。吕锜为晋国立下了这样的功劳,他的后代却没有得到封立。

然后,他又封彘恭子(范武子之子,恭子为谥号,因封在彘地,因此以封地做氏,故名彘恭子)做了新军元帅,并说:他的父亲范武子定法以安晋国,他的哥哥劳苦身子平定诸侯,他们的所作所为到现在还影响着晋国,他父兄的功勋难道可以忘却吗?

就这样,晋悼公对所有人的工作进行了安排。为晋国之后的复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有些人可能会感到疑惑,像晋悼公这样可以吗?只按照先辈的贡献来分配官职,如果这些人不称职怎么办?

这个完全不用担心,晋悼公是分封的不但是功臣之后,而且是功臣之后中的杰出之辈,全是德才兼备的人才。

没有这样的水平,晋悼公也不会年纪轻轻就将内乱之后的晋国整顿得井井有条,二十六岁就成为了诸侯的霸主。

晋悼公用人的故事可以让我们看到什么是“故旧不弃”,什么叫“追远”,它们在古代政治中有什么样特殊的含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