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鼎坚教授针法心得 【中医针推外治版】

 可爱的小羊肖恩 2016-03-14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黄鼎坚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针灸临床诊疗经验。其在毫针的刺法及运用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现将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对其毫针针刺手法特点及经验所作的整理撷要介绍如下。
      1 注重毫针刺法的各个环节医学教育网
      黄老师认为,毫针刺法是构成针灸学“理、法、方、穴、术”五大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毫针刺法就其内容上可分为持针、进针、行针、留针和出针五个基本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操作失当都会影响到治疗效果,因而对任何环节的操作均要重视,尤其是那些看起来似乎无关紧要之处更要重视,不可偏废 医学教 育网收集整理 。比如,持针姿势在临床上往往比较容易被忽视,然而,持针方式的正确与否却会直接影响进针、行针和出针的操作。黄老师强调持针的正确方式除了姿势稳健以外,还应以方便灵巧地运用指力为原则。其在临床上最常采用的是以拇指、食指和中指持针的三指持针法,持针时拇指力度虚而食指和中指的力度实,这样可使持针力度刚中存柔,便于稳健而灵活地施针操作。另外,出针是针刺治疗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有些针灸医师对此并不重视,而黄老师却认为也须讲究,不能草率。出针时不可用力猛拔,而要均匀缓和地捻转退针,以免造成疼痛、不必要的出血及留下过强的针刺后遗感而影响疗效。
      2 推崇缓慢进针法
      在进针方面,黄老师擅长应用缓慢捻转进针法。其认为进针速度的快慢可对皮肤产生不同的刺激,快速进针给予皮肤的刺激迅速而短暂,而缓慢进针给予皮肤的刺激则相对缓和与持久,这种缓和与持久的皮肤刺激可以充分发挥皮部的功能以利于得气与调气。此法主要操作要点是缓慢、间歇地捻转进针,进针过程要不急不躁。临床上采用缓慢捻转进针时,往往在针入皮肤层时会产生刺痛感,若要避免刺痛感的出现,最为关键一点是在皮肤层的捻转操作要尽可能轻巧且幅度要小(常小于15°),下压指力的运用要均衡适当,这样,患者一般在整个进针过程中不会感到刺痛,尤其在较易产生疼痛的皮肤层进针时亦很少出现疼痛,相反通常可感觉到一种轻微麻胀感,即所谓的“皮肤感”,这在快速进针时是难于感受到的。此种感觉易于循经脉线扩散或由穴位处向外辐射,是皮肤浅层得气时皮部络脉之气被激发的表现,这同时也有利于深层得气,使得浅、深两个不同层面均能获得针感,从而能更好地发挥真正意义上的“疏通经络”的作用,这正是缓慢捻转进针法的优势所在。医学教育网
      3 擅长搓捏复合行针手法
      行针手法是使针刺产生一定治疗效应的重要步骤和操作方法,因此在针灸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一直倍受重视。黄老师在30余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搓捏复合手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发经气的方法。此法是在搓法的基础上把捻、捏、震、捣等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地运用到催气、守气、行气、补泻等不同的环节,从而起到有效激发经气、实施补泻的作用。在具体应用时,针对催气、守气、行气、补泻这几个不同的环节,操作手法上各有特点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 医学 教育网搜集整理
      3.1 催气手法 催气手法是为了快速获得针感的操作手法。当下针达一定深度后,用刺手的拇指指腹与内弯曲之食指末节夹住针柄,拇指与食指以相反方向运动呈单方向捻针状,或拇指固定,食指将针单方向捻转,亦称之为搓针,其目的是让肌纤维适度地缠绕针体,利用针体对肌纤维的牵拉作用,使针下出现轻微的阻滞感或紧涩感,此时术者可体会到下有“如鱼吞饵”之得气感,而患者也同时会有胀、麻、酸、重的感觉。此手法能较快地取得“气至”的感觉,对针感迟钝、难于获得针感的患者尤为适用。
      3.2 守气手法 当行催气法出现得气感时,配合紧捏手法,即拇、食两指即紧紧捏住针柄不动,令“气”聚于针下而不散,谓之守气。黄老师认为,守气这一环节相当重要,守气可起到保持针感和加强针感的作用,从而使有效的刺激量在一定时间内得以维持。如果一获针感即松手,这样气散不聚则针感会很快消失,达不到有效的刺激,而在一定时间内守气,能维持针刺对穴位、经脉的有效刺激,这是施行行气、补泻手法的基础。
      3.3 行气手法 行气是指采用一定的手法,有目的使针感缓缓向一定方向传导、扩散。临床上为了获得“气至病所”的传导效应,黄老师使用的方法是:在得气、守气的基础上使用震捣手法,即在运用搓、捏手法后仍进一步紧捏针柄以加强针感,然后把针尖略朝着病所,并做小幅度的震捣针体动作以引针导气,即可令针感徐徐向欲使针感传导的方向传导、扩散,行而不散,直达病所。
      3.4 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是产生补虚泻实效应的手法操作。黄老师在操作补泻手法时,综合运用了搓、捏、捻、捣手法。具体操作是:在得气、守气的基础上,拇指重力向前或食指重力向后搓捏,并稍加紧按片刻,可产生热感而起到补的作用;若拇指重力向后或食指重力向前搓捏并稍加轻提片刻,可产生凉感而起到泻的作用。在临床上,单一的补泻手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补泻作用,通常需要同时配合几种手法方可获得良好的补泻效果。这种补泻手法集搓、捏、捻、捣手法为一体,在众多的补泻手法中有其实用、有效之特点。
      4 小结
      针刺手法和技巧各式各样、丰富多采,临床操作技术精良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要提高针灸疗效,除了正确的辨证、立法、选穴和取穴之外,手法操作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地磨练手法操作技术使之精益求精,并根据临床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选穴、辨证施针,合理操作,方可使良好的临床疗效得以保障.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