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本来是个老师

 江山携手 2016-03-14

《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言论的一部书。换做今人,学生们把老师说的话辑录在一起,更要洋洋大观。想来,其言辞态度与基本内容,与一部《论语》相去不远。也就是说,《论语》里孔子的言论体现了职业特点,不过就是说了老师该说的话。

孔子在《论语》里大概说了这样几层意思:一是,要好好读书,学而知之。读书是学生的本分,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古今老师莫不如此。二是,要好好做人,尤其重视道德修养。这就是今天人们理解的“育人”的含义。三是,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要有理想,包括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知识分子重视价值实现,憧憬未来,这都是老师教的。四是,要立足现实社会,具有适应生存的本事,也就是要学会适应。当时社会是等级社会,自然要按照礼仪和规矩做事,成为一个顺民。五是,尊师重教,乐于接受老师讲的道理。这是老师普遍的私心。

这些话,原本讲在课堂里,在师生之间私相授受。后来《论语》成为大众读本,被全社会公开了。一个老师的话,成为全社会的教育读本,甚至成为信仰。这就与事实扭曲了。孔子,不再是一个普通老师;《论语》也不再是一本普通的小册子。孔子的话,对于教学而言,都是出于善意的。他要教学生的,都是做好事做好人。这被政治化之后,类似于政治家要让孔子做万民的老师,进行道德教化。

教育是强调与人为善的,因而被后来人总结出孔子的世界观——人善论。其实,这是职业角色赋予的基本理念。若在今天,孔子所言的,都是一个老师天天宣讲的。这没有什么神奇的。只是在一个教育不普及的时代,让孔子做了社会大众的老师,大家觉得他的话有道理罢了。

教育不会教孩子反叛,总是引导他们顺应社会。这是生存的逻辑和需要。学生在未来要走向社会,要被人们接受,他若不会适应这个社会的复杂性,人性的复杂,他就无法找到发展自己的机会。这就是孔子,思想里较为软弱的原因。

孔子未必是一个政治家。至少从《论语》来读,无法认定孔子是政治家。一个老师对于学生讲话,出于职业本能所说的,古今大致相同。

孔子的言论被上升到国家意志,成为政治代言,这基本是扭曲了孔子,或者是把他某一个认识放大化了。在知识被垄断的社会,如孔子这一类知书达礼的人,应该成为社会的中坚,正常情况下也会被官僚体系所用,而孔子游学,正是希望所学与行政可以统一起来。可是正如在今天我们也会遇到的情况一样,具有社会理想的人,未必懂得怎么做事,即行政能力未必很强。就孔子言行看,他恰恰就是这么一个人,说得到未必做得到。如他一般的知识分子大多有这个问题。所以在王阳明会提出知行合一。以为知识分子不仅要懂得道理,还要付诸行动。

孔子的言行与思想,本身就带有悖论的特点。他一辈子很窘困,很无奈,他执着坚持的操守与理想,也就是与学生说说罢了。在现实碰壁后,其灰头土脸,也令人怜惜。

你要把他当做一个较真儿的老师,热心于教育,这诸多事就好理解了。你非要把他作为千古至圣,或万事恶缘,其实这都超出他的能力了。

孔子作古久矣,也不会站起来说话,别人过誉过毁,也就由着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