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教育环境里大家累在哪儿

 江山携手 2016-03-14

在中国基础教育的这个圈子里,谁最累?

大家的回答一定是,学生最累。无数事实可以佐证这个结论。再问,学生之外,谁最累?答曰:老师。相信大家也没有异议。学生的负担是教师加给他们的。同时作为教育的实施者,以及学生命运的共同体,教师也与学生一样不堪负重。

再问这个问题,学生和老师之外,谁最累?接下来被关注的应该是学校的校长与其管理团队了。

我们似乎可以把压力传导的过程进行梳理:局长与政府管理者,他们自上而下,把压力转导给校长;校长进而把压力转化为责任,追加在教师身上,要每一个老师完成一定的指标——分数多少,考出多少学生等;教师在把这份沉重的压力转嫁给学生,剥夺学生自主的时间,完全投入到教师安排的学习活动中来。

我们看出中国基础教育的什么特点来了?办学、教学、学习,在三个层面的教育行为活动中,行为主体都是缺乏自主性的。他们被外力绑架,要服从于外在的干预,而且这个外在的干预者主观上都是良好的。中国教育的文化,基本延续了管理上的层级建构——从学生、教师,到校长、局长,这些教育中的角色,每一个人的意识里,都贯穿着服从意识。

学生听从老师的,老师听校长的,校长听局长的,自然这个服从的链条可以继续延长下去,最终要抵达国家教育管理层级。如此问题就出来了:作为一国教育的主管部门,其领导是否可以把自己的影响一直贯彻到每一间学校,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

做到这一点难吧?我们稍微想一想,就知道这不现实。可是,按照这个教育管理的逻辑,就在于最正确的思维,以及最好的教育抉择,一定是来自上面的。下一层级,只要听从安排即可。

等、靠、要,这是中国教育管理上的通病。尤其在教育管理的上级层面预设好统一政策,要布置统一行动时,下级单位以及学校都在等待追加教育改革的条件。

教育中的被动性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上,更体现在学校的办学上。我们太习惯于别人替你动脑筋,想办法。

统一化的管理,塑造出来的学校是一个模样的,规定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是模式化的,培养的学生也是千人一面的。我们是不是明白,我国的基础教育缺什么了吧?对,缺乏主体行为者,他们的独立思想,个性化抉择,以及主动性作为。

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学是教师的事,办学是校长的事。本来最该当事人办的事,非要剥夺他的主动权,你要替他做事。其管理上的无效是自然形成的。

问题出来了——学校之外,这么多层级的教育管理部门,以及管理者,需代政府行政,我们做什么?

一句话,做你该做的。你的管理不越位,也可以让校长、教师和学生做他该做的。

——教育管理要归于本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