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实教育状况与构造有效教学

 江山携手 2016-03-14

目前,中国教育热衷于讨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需要几个条件:一者是基础教学条件,如教室与媒体、教具、教材等;有责任心的、有能力的教师;有乐于学习的态度积极的投入学习状态的学生;师生展开教学对话,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秩序与良好的关系。

在现代化发展中,我国基础教育在第一个层面,教学硬件与基础条件上,变化最大。这一点的改变较为容易,依靠投资可以达成。而且,随着我国在本世纪初启动课程改革,在教材的标准化,辅助教材的完善,以及校本研究中课程资源的丰富,这些都极大改变了教育条件。另一个新增的变化点,是现代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这也为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条件。

第二个层次是软件文化,如教学秩序与管理的改进,新型教学关系的建立。

在中国现代教育的转型,发生在从农业社会时期的私塾教育,转型为以英美教育为模版的工业化社会教育模式。

工业化教育是大班额的,教育的出产人才,是为适应大规模生产的劳动力需求的,其重要素质是守纪律,重视知识和技能学习,强调单位时间的课堂效率。如此,我们看到,至今这个教育追求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的一种经验,甚至是领先性的,还有人称其为传统。

其实,这个经验是哪里来的?这是把英美的工业化初期的教育经验移植过来的。

现在,为什么这个经验,反而出现了普遍质疑?在国内多年来的改革,要鼓吹新的转型,无疑是要破除这个工业化大生产教育模式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明确的。在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之后,在很多区域很多学校,教育已经与国际最前沿的教育发展同步了。也就是说,社会发展的需求,家长的诉求,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更多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了。

民主协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正是适应这个需要的追求。做了多年推进,我们以为教师观念在发生变化,可是近日中英教育的碰撞——中国教师与英国学生发生了矛盾。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中国教师群体,他们习惯的教育模式,还是教师权威型的,与为不同的,复杂的学生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还是不足的。

第三个层面是在教育环境里,最重要的两个灵活性要素——教师与学生。

我们有合格的教师吗?这是中国教育的短板。合适的教育,教师的态度与职业素养,都要是卓异的。目前看,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很突出的问题是,各所学校教育教师缺乏优质教师资源。

好的老师在哪里?我们在从两个方面在改进,一是培训,二是教研。

中国的教师,他们的高度责任感,弥补了很多方面的不足。这些乐于投身教育的态度,构建了一个近乎严苛的教育管理体系。

这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很好条件。

中国的学生,他们在一个要求他们服从的环境下,要他们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也客观成为知识的容纳者。

有秩序,学生接受教师的训导,善于听取知识,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优势。

可是墨守成规的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教学也有副作用的。有个性,有独立思想,有探究能力的学生,他们在这个体系里是被排斥的。

因而,在这个教育文化环境里,无法生长出来有创造力的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