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述评式新闻范文之一

 依米空间站 2016-03-14
 
----------------------------------------------------------------------
四川新闻网-经理日报讯  
                         ●特约记者 聂斐斌
  
    不久前在江苏常州召开的首次铜铝加工装备研讨会传达了两条重要信息,即我国有色加工装备的制造虽经20年发展,但仍很弱;我国将迎来有色加工装备“求大于供”的“制造春天”。记者于近日到相关制造企业采访发现,这次研讨会更多的是它勾起了制造企业的“痛”。
                   小看有色惹大“祸”
    有色加工装备的大型成台套供应能力弱,这也可以算得上是20年前装备制造工业的一次决策“失误”。
    1985年,国家把有色工业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从冶金分离出来,但相关主管部门和装备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当然,这与国家当时没有实行市场经济政策,企业自主权很小也有很大关系。有企业经营方面的基层领导者如是说:当初大家都没把有色当作一回事,有色一年的产量才多少万吨?而黑色一年有2亿吨,显然,装备的需求量要大得多,所以,大家把目光都集中到了黑色。事实也是如此,湖南衡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在当初是有色和冶金两行业最大的机械厂,它随有色一道从冶金划入有色,但在过去的20年里,从主管部门到“衡冶”本身,都没有把产品重心定位到有色。其10大系列产品中,除了牙轮钻机、井下铲运机、电铲等能适应有色矿山外,其它都是面向黑色的,而且力度极大。如连续铸钢机,“衡冶”曾一度占据国内市场70%的份额。其中,酒钢的一个合同就超过1亿元。至于有色加工装备,“衡冶”较有名的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西南铝业公司做过轧机中的一部份。有色的专业装备企业还有沈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它虽介入了有色加工装备的承制,但因规模和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干了20多年也只于新近才出口印度,且在国内铜铝加工装备市场也未形成强势。有色的专业厂家均如此,举国铜铝加工装备居于弱势,自是理所当然了。
    “小看有色”让我国的装备企业付出了惨痛代价。因为大家都“一窝蜂”上黑色,自然也就导致了黑色装备的重复建设与产品的供大于求。也正是在这20年里,装备企业由赶热门拥抱黑色的“制造春天”,而普遍陷入了不景气的“泥潭”。如连续铸钢机,到如今还有乡镇企业甚至个体户在争市场。有些是凭借比国企负担轻的优势与国企压价竞争;有些则是公关手段比国企灵活,能比国企更容易接到业务。结果,国有装备企业大多处于要么亏损接活,要么为乡镇或个体的竞争对手“打工”的窘境。
                              崇洋”终究苦自己
    有色加工装备的国内制造居于弱势,有色加工企业的“崇洋”难辞其咎。
这里所谓的“崇洋”,是指引进国外的装备。当然,从企业的个体看,向国外购进高技术装备,直接高起点地提升企业的生产力,是无可厚非且应提倡的。但我国有色企业的设备引进是否过多过滥呢?这恐怕由有色企业来回答更为权威。在过去的20年里,有色的装备投入不能说不大,国内制造厂到底分了多少订单?根据本次研讨会的数据,仅加工这一块有60%交给了洋人。
    “与冶金企业相比,有色企业过去的大量引进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位接受采访的机械工程师这样感叹。他认为有色企业为大引进付出了代价,理由是洋机比“土机”的价格高5至6倍,尔后每年还需以此价差去向洋厂家求购大量配件。这等于自己每年都在为洋人创造大量利润。这位工程师认为,冶金企业的装备升级换代要明智得多。冶金企业也大量引进了装备,但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哪些部份国内能做,然后,把能做的抽出来再与外国装备供应商签合同。如宝钢的三期工程、涟钢的薄板坯连铸机等都是这样运作的。宝钢还专门设立了“备件中心”,把一些装备企业招至自己旗下。这样做既为国内装备企业的发展预留了空间,也为自己带来了大的“实惠”。因冶金装备的预留业务直接推进了国内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加速了冶金装备的国产化,冶金企业最终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当今世界最好的产品。如连续铸钢机在20年前的引进吨价近20万元,而如今国产货不足两万元。
    对于装备企业来说,有色企业的“崇洋”直接摧毁了它们进军有色装备的梦想。有色装备不同于造自行车等小商品行业,由于结构复杂、规模大、投入高等,他们必须要先有订单才能生产,才敢生产,此其一;第二是整个制造过程必须要有有色企业、科研院所的支持,才能完成生产。因为大型成台套装备的研制,不是企业的少数工程师能够在办公室搞得出的,它需要吸收发达国家先进装备的研发成果与科研院所的设计支持,再从中加以移植、消化,创出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显然,这面临一个与20年前黑色装备相同的发展道路。即先引进技术,然后再结合企业实际与科研单位共同推进国产化。对此,装备企业称有订单后的有色、科研、机械三方面的合作为“依托工程”。有关人士甚至坦言,过去就是因为没有或很难找到有色加工装备中的“依托工程”,而扼杀了有色加工装备的起飞。
                           科学互动迎“春天”
    现在确实是有色装备制造业的“春天”。有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过去20年中引进的装备正迎来新一轮换代升级高峰、全球制造业为降低成本或更利于占领我庞大的市场正试图把生产环节向我国转移等,都直接刺激了装备需求。如何迎接新的“春天”呢?来自装备企业的企盼是——科学互动。
    今年初的全国人大会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这一新词汇,从我国黑色装备工业的过去看,现在发展有色加工装备还的确要树立这一新思维。因为我们存在着“一窝蜂”进军有色装备的“危险”;存在着不是为跨国公司当工厂而应更多地掌握一些核心技术的渴望。如果真出现个体户也在做有色装备,而其中的核心部件又都要进口的那一天,那应该说是中国装备业的又一次悲哀。那对于有色企业而言,也是兔死狐悲的事。
    面对新的“春天”如何做才称得上科学呢?有关人士提出的构想有三:一是建议有色行业协会出面协调市场合作关系,多创造有色加工企业与有色装备企业群体交流的机会(如同建立某种“俱乐部”一般,没有达到一定条件者不能成为会员)。力促双方在宏观上达成互帮的互动默契。避免谁都可以上马的无序竞争爆发。新的有色装备“春天”,不应鼓励西方那种无序的自由竞争,因那将极有可能让过去20年中黑色装备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的不欢局面重演。我们从今而后发展有色装备的道路不应该是“曲折”的;二是建议有色装备企业组成新的协会来协调行业内部关系。这主要是抓产业或产品的分工,通过合理搭配避免发生利润大的抢着干,利润低的没人干的情况。分工特别要防止单一布局以削弱竞争,每一产品至少要有两家企业生产,并让它们在业务获取上自由竞争。不然,我们的行为就会成为简单的“贸易保护”,那最终只会滋长落后;三是建议有色加工企业建立装备需求的协调机制。把重心放到控制业务流向与支持核心装备研发上。订单的发放有约束加之不能随意获得,有色装备的发展就不可能“滥”。有色装备无须对跨国公司控制业务,因他们的高价位等于自己设限。为了享用跨国公司的先进成果,有色加工企业可以把一些装备合同分解,变过去的全盘引进为有选择地引进。这其中特别要通过优先供给订单、多追加前期投资等,鼓励跨国公司、国内科研院所和装备制造企业合作生产高、精、尖产品,为我国的有色装备起飞创造条件。
    这些构想之所以说是科学的,是因为它营造了一种“多赢”的经济局面。即明天的有色装备制造中没有输家。对此,一些人认为有难度,即数千家有色加工与装备企业,有“数千条心”;而另一部份人则认为这是件极容易的事,因我们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它能够“变千万人之心为一人之心”,让铜铝加工装备的“制造春天”得到驾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