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尼老师:如何能对孩子少发火?小莉会员群讲座精华

 梁思琳 2016-03-14

小莉的话:维尼老师(胡春光),家庭教育专家,心理专家。潜心从事心理学研究二十余年,目前专注于家庭教育心理领域的研究,专业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有效案例。所撰写的家庭教育指导文章,心理学功底深厚,接地气,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受到网友广泛的欢迎,累计访问量超过一千百万次,帮助成千上万的家庭从痛苦走向了幸福。今天他带着新书《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来到小莉会员群,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维尼老师。让我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如何能对孩子少发火?”,学习一下我们做父母的如何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分享结束后选出十名会员送出维尼老师签名的新书《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


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有一个著名的论点:父母不要做穿西装的野人,不要发火,不要去打骂孩子。很多父母都很认可,但是想做到却感到很难。


少发火,靠忍耐还是方法?

我们现在大都知道不要打骂孩子,最好少发火,但是想控制,却控制不住。发火之后看到孩子可怜的样子,也很后悔,下决心不再发火,但是悲剧还是照常上演。

偶尔发一次火,是正常的、难免的,我偶尔也会忍不住冲女儿吆喝一声。发完火,向孩子道歉,之后好好反省改进就可以了。但是经常发火会伤害孩子,破坏亲子关系。

一般人靠忍耐控制发火,忍耐当然也是需要的,是控制情绪的最后一道防线。人难免会有火气,此时忍耐克制一下,总比肆意发火要好得多。但是忍耐是靠不住的,经常忍不住;即使忍住了,生气也写在脸上,对孩子也会造成压抑。所以,根本的途径在于少些火气,或没有火气,再配合适当忍耐,对孩子的伤害会少得多。

那么如何减少自己的火气呢?

“闺女以前总让我不满意,我心里很生气,但是极力忍住少发火,可是常常忍出内伤,失眠烦躁,隔三差五就要爆发一次,大发一次脾气。自从接触到维尼老师理念后,非常认同认知疗法,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看看老师的博文,反省一下自己。现在我感觉进步了很多,面对家人和孩子多了一份理解和认同,然后心情自然平和,火气少多了,不用辛苦地去忍耐、去控制。”

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下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的原理

认知疗法的原理非常简单:直接决定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认知(看法)。所以,改变了对于事情的认知(看法),就可能改变情绪和行为。这里的“认知”与看法、认识的意思是相似的。

先详细介绍一下认知疗法。套用一下埃利斯ABC理论的表述方式。A是指事件,B是指对事件A的认知或看法,C是指相应的情绪和行为。

图1

很多父母经常会为孩子写作业磨蹭而生气、发火。很多人会认为是孩子磨蹭造成了父母发火。没错,如果孩子不磨蹭,父母生什么气,发什么火呢?但是为什么有的父母面对孩子磨蹭,就能不生气,不发火呢?区别就在于对事情的看法。

如果父母认为孩子在捣乱、不懂事、不求上进,那么自然会生气发火。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磨蹭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因为没有兴趣、觉得困难、还没有养成习惯、没有意识到作业是自己的事情;也可能是父母造成的,比如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败坏了他学习的兴趣,父母的吼叫、干扰破坏了孩子写作业的心情……孩子并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不由自主。有了这样的认知,父母的情绪会平静得多,发火的行为也会少得多了。事情没有变,改变了认知,就改变了情绪和行为。

图2

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认知会有完全不同的情绪行为表现。我们学会理解孩子,改变自己的认知,火气也就会少多了。

从我的孩子上小学以来,我就不自觉地有了100分情结。每次无论孩子大考小考,考前我就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分数出来前,我很紧张。如果孩子考了100分,我就很满意也很高兴,对孩子也和颜悦色;如果孩子丢了几分,我就很抓狂,甚至很崩溃,所以孩子也受到了伤害。

学习了认知疗法,我开始反思我的100分情结。孩子没考到100分,我便生气郁闷甚至指责,是因为我的认知是不合理的想法:我不娱乐,不打牌,天天陪孩子学习,用心辅导,孩子还不能拿优秀的成绩,况且题目也不难,连二年级都不能拿满分,以后岂不更难拿好成绩?因此我的情绪沮丧、失落、焦虑。

我尝试改变自己的认知。现在孩子没拿满分,我表现平淡和理解,因为孩子虽然这次没拿满分,但是以前我强调的错误这次没有再犯,说明有进步,而且告诉自己和孩子,分数是检验一段时间学习情况的方式,通过考试,我们能查漏补缺,可能比纠结于是否得满分更重要,所以鼓励孩子下次考试继续加油。

认知变,情绪变,世界变

当然,事情也是重要的。比如孩子如果写作业一直磨蹭,那么父母想不生气、不发火也难。同样,如果孩子的脾气很大,叛逆,父母想做到不生气也不容易。所以,实实在在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对消除我们的火气很重要。

父母先改变自己的认知,减少自己的火气,再想办法去改变孩子写作业磨蹭的习惯,去改变孩子的脾气,以期孩子变得合作……这也就是先接纳孩子的现状,力争情绪平静,再逐渐寻求改变。

认知是重要的,它直接影响了心理;事情本身当然也是重要的,它是情绪和行为的起源,事情改善了,自然容易有积极的认知,不用认知疗法,情绪也不错。

如果想在家庭教育中有个好心态,既需要改变认知,也需要实在地解决问题。这是家庭教育的中庸之道。所以,《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提供了一些有效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比如面对孩子要求的三个原则、管理孩子情绪的方法、解决学习问题的方法等。学会用合理的方法,问题解决了,减少火气也会更容易些。

习惯性思维

我们还存在着很多的习惯性思维——已经形成习惯,在某种情况下自动出现的认知和想法。比如看到孩子犯了错,习惯性地想到不能娇惯,要严惩;看到孩子哭了,习惯性地觉得他怎么这样脆弱呢?看到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习惯性地想到孩子将来可怎么办;看到孩子磨蹭,习惯性地认为他不懂事、在捣乱;看到孩子粗心,习惯性地想到他怎么这么不听劝告呢?

家庭教育中不合理的习惯性思维,有些是想当然形成的,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自然可能不合理;有些来自于经历,有些来自于某些育儿书不合理的理念;有些是对于育儿理念片面的理解。但是这些认知都逐渐固化在各种行为之中,形成了习惯,从而影响着我们的心理。

比如一位妈妈每每看到女儿超过10点睡觉就开始生气着急,甚至发火。这其实是因为她有一个习惯性思维:不按时入睡对孩子影响很大,会影响身体、学习。

把睡觉的影响看得那么严重,自然容易生气发火了。

后来,我告诉妈妈,其实有时不按时入睡对孩子的影响没有那么大,有时可以顺其自然。她改变了认知之后,看到孩子睡得晚,基本不再生气着急了,亲子关系也好些了。

总体说来:

直接让我们着急上火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对于问题的看法或认知。所以,不要太执着,去理解孩子,改变对问题的看法,也就减少了火气。

当然,孩子的有些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如果没有这些问题我们也不会发火。所以,先冷静下来,静能生慧,有利于亲子关系,孩子容易合作。这样,局面就得到了控制,那些问题就更容易解决,这样生气着急会更少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去除过度的执着,学会放下

适度的执着是需要的,但是过度的执着就成了烦恼和火气的根源。

“我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认为她自己能做到、能做好。做到了,我觉得很自然,没什么;做不到,就批评说教。”

“如果孩子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做好,那么我除了生气就是发火。记得孩子上三年级时,早上起床洗完脸后,这儿摸摸那儿摸摸,不知道在干什么,我担心她上学迟到,比较着急,总是吼她快点。有时候,孩子茫然地站在原地,不知所措,那时候,我就更着急更上火了!老公看见我发火,也不开心。他不说话我觉得他不管孩子,说我不对我就觉得自己特委屈,于是矛盾必然爆发。想想自己当时的所作所为是多么可怕呀!自己的情绪带给孩子和整个家庭多大的负面影响呀!”

学会放下,不那么执着,是减少火气重要的一步,这也是本书的重要内容。

我们尽力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但是不过于执着、不强求;和孩子一起努力,但不要求一定优秀,对结果顺其自然;不急于高标准、严要求,先对孩子的标准放低、要求放宽,等孩子适应后再慢慢提高(就像热水洗脚,先放温水,慢慢加热,孩子更适应);不把孩子的一些表现的意义夸张、放大,上纲上线,知道那些可能是很正常没什么的;不要求孩子一定按照我们的计划来,孩子可以有自己的安排和节奏;不执著于某些所谓“科学”的育儿理念,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健康幸福;需要有规则,但不执着于规则,执行时要有弹性;不过度执着于孩子未来的幸福,当下的幸福也是重要的;不执着于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不急着逼迫孩子,可以慢慢来。

理解孩子,改变我们的认知,火气就少了

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就会发现孩子有些所谓的问题可能“很正常,没什么”,不过是人之常情,比如丢三落四、有时说话不算数、偶尔说脏话;有些是有内在原因的,需要我们找原因想办法去帮助孩子,比如不爱弹钢琴,写作业磨蹭、粗心;有些可能是父母的不合理教育方式造成的,需要改变的是父母,比如说谎、私自拿家里的钱、网瘾。改变了我们对孩子行为的认知,发现孩子并不是那么不懂事、捣乱、不可理喻、无理取闹,那么还有什么必要和孩子发火呢?

所以,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发火,而是找原因想办法。

几乎所有的生气、悲伤、失望、痛苦,都是来自于自己的认知,而非别人的行为。孩子不收玩具、不洗刷牙让我生气,我的潜台词是:孩子必须每次都收玩具,必须每天洗脸刷牙。老公下班早回家玩游戏让我生气,我的潜意识是:他下班早,我下班晚,他应该准备做饭。我期待老公做的事,他没做我生气,我的潜台词是:你应该做我想要你做的事。婆婆对待孩子的方式让我生气,我的潜台词是:你应该按我认为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如果我改变自己的认知,玩具并非必须每次都收,小孩子偶尔不洗脸刷牙也没什么,别人要做什么是别人的事,我不能用自己的期待去要求别人,那么,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可以避免了。

消除火气的方法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坚持却不容易。以前不合理的习惯性思维根深蒂固,已经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去病如抽丝”,需要每天反省自己:我和孩子生气着急了吗?我理解孩子了吗?我放下了吗?一一去改变自己的不合理认知,等认知变得合理了,火气自然少了。等合理认知成了习惯性思维,脾气就越来越好了。如果在火气在积累的时候就去反省,改变认知,效果当然更好。

这是一场修行,如果想轻轻松松改变自己,教育好孩子,是不可能的。不付出努力,怎么会有收获?

六字真言让我调节好了情绪

父母要想减少自己的火气,可以用用六字真言:“很正常,没什么”。也就是凡事去理解孩子:孩子的表现不是捣乱、无理取闹、不可理喻,而是有原因的,其中可能就有我们的原因;或者不过是人性正常的表现,是人之常情,我们成人可能也会这样。所以,很正常,没什么。有了这样的认知,火气自然少多了。这种思维模式对于家人、朋友、同事都同样适用。

“加入维尼老师的群,了解到了不同个性孩子所表现出的不同问题,我才明白原来自己为之焦虑的问题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的,原来不同个性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问题的,这些都是很正常没什么的,这样,我就更容易平静了。”

“我以前生气时只是一味地忍,但实在难受,现在我试着把女儿的行为都看作是小孩子的正常行为。我经常告诉自己,这个很正常,耽误几分钟没什么关系之类的。现在感觉自己的情绪不再那么容易波动,也没有再那么要求她完美!感觉她开心多了,我的心情也愉悦得多!”

以下为群里的妈妈及和维尼老师互动问答精选

晋G09贝贝妈

我家女孩五岁半,昨晚拿着水彩笔就往墙上画,爸爸和气的阻止,但孩子说我就要画!爸爸就生气训斥,孩子对抗爸爸说不坏爸爸,不喜欢爸爸,要赶爸爸出去…最后大家都很生气

维尼老师:

面对孩子的要求,我有三个原则:
1、适当满足适当拒绝
2、先说好,再说不
3、规则的执行要有弹性

面对孩子的要求,有两种应对方式:直接说“不”,孩子不高兴,闹,可能最终不得不答应。孩子从中领悟到:闹管用,好好说话不管用。

先说“好”,孩子高兴了,觉得商量管用,不需要倔强、闹;再说“不”,因为得到了满足,投桃报李,就较愿意接受“约束”。

浙杭B12骏骏妈

看来大家都在孤军奋战啊,我自己育儿书一堆,老公从不看,只打游戏,还嫌我惯孩子,说我教育不好。我给孩子看英语的粉红小猪,老公说中国人这么早学啥英语,给他看中文版的,宝英语的也不愿看了。我觉得爸爸们怎么能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妈妈一起积极参与育儿这是一个大问题。

粤东莞B12牧牧妈

对于老公不看育儿书这块我觉得也不能怪老公啦,因为两个个体对事件也有很多不同的认同,我一般看的书精彩之处会有彩色笔勾画出来,晚上跟老公的私人时间给他看一下听一下他的意见。对于一些父母必须要完善的内容我会打印大体字在A4纸上贴在房间供两人时刻看看。这样,基本上获得了跟老公一致的理念。你们可以试试。

苏BG08米妈 :

我可能是着了“三岁看老”的道了,发现了问题,总是想到不解决,以后该怎么办?

维尼老师 :

不过度执着于孩子未来的幸福,当下的幸福也是重要的;请注意,这个很重要,不执著于某些所谓“科学”的育儿理念,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够健康幸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