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绪的奥秘及行为疗法

 ekylin 2020-12-13

一、三大疗法概述

认知疗法是我最欣赏的,可能很多家长都看过我的博文:谈谈家长何调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认知疗法

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家长的情绪调节,孩子的情绪、行为、性格的改变上。

二、情绪的奥秘

在讲之前,我想先和妈妈们谈谈情绪的奥秘。这也是心理的一个基础的规律,明白了,对教育孩子很有好处,会更好地读懂孩子。

先举个小例子

1、小小小危机发生

以前孩子都是在托管班把作业基本写完了,今天因为上舞蹈课,所以晚上七点半才开始写作业。之前由于其他事情受了点委屈,而且有点犯困,所以情绪不怎么高。她一看还有一大堆作业没完成,就有些烦躁。在此情绪下连最拿手的生字也写错了,导致改了好几次,因此更加烦躁了,写着写着有点想哭。

2、怎么办

我决定不要勉强去做。

因为已经形成了烦躁的情绪,如果还是在这个环境中,情绪容易持续下去,是不容易马上摆脱的,而且可能形成越烦躁越写不好,越写不好越烦躁的恶性循环——这是情绪的规律。

所以,虽然快八点了,作业没写多少,但我还是让女儿先停下来,找了《马达加斯加》这部电影给她看,昨天已经看了一半,她很喜欢,片子也挺逗,看着看着她就高兴得咯咯地笑起来了。只看了七八分钟,我看她情绪状态大为好转,就和她商量接着把作业写完。

结果,在一个好的情绪之下孩子很专心,刚才惹麻烦的生字写得很顺利,没用多长时间就把作业认真地完成了。我看着就像大夏天喝罐冰镇可乐,那个爽啊!也不禁得意洋洋,想起了那个天才的樱木花道。

哭+ 烦躁+ 父母发火+ 不知什么时间写完,几乎是必然的结果。而停下来,花短短的七八分钟,转移一下注意力,看看电影,直接去改变情绪,一切就OK了。

3、让我们学点理论:

为什么会这样的?因为情绪对心理的影响是很大的。情绪也会影响认知:有什么样的情绪就有什么样的认知。悲观时看什么都是灰色的,高兴时看什么都是亮色的,烦躁时看什么都是讨厌的。所以在情绪的影响下,想马上改变认知是难的。

所以,此时首先要做的不是认知疗法,而是针对情绪,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进行缓解,情绪暂时缓解了,再采用认知疗法。

4、孩子的应用

上学的孩子也需要学会转移注意力,孩子有时烦躁、生气、哭闹的时候,少去尝试训斥、吆喝他,别想通过镇住他的方法该变情绪。此时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情绪缓解后再慢慢和他讲道理。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由于和他讲道理,使用认知疗法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在调节情绪方面,转移注意力是一个更重要的方法。

一位宝宝的妈妈问我:

一直想咨询维尼老师一个问题:如果孩子的哭闹确实属于“无理取闹”怎么办?我家孩子困了、饿了就情绪不好,我运用认知疗法,不生气,不发火,可是不论我做什么都是“不对的”,该怎么办?比如吃饭前她闹,我明知道她是饿了,可是她就是不承认,不肯吃饭,那我怎么用认知疗法呢?

困了、饿了,情绪不好,这个用认知疗法确实不大管用(五岁之前的孩子不大适用认知疗法的)。此时尊重情绪的力量,别惹这个好像被情绪掌控的小魔鬼(可爱的),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别硬要她按照你的想法来,待情绪缓解后,她就会又变成比较听话的宝宝了。

5、情绪的奥妙

(1)情绪为什么会持续和不易自控

情绪容易持续一段时间。所以,我提倡负面情绪强烈的时候,采用散步、体育运动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使情绪的生理反应逐渐自然消失,情绪就会暂时变得平和了。

(2)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认知疗法的原理:直接影响你情绪的是对事情的认知而不是事情本身,所以想要改变情绪,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达到目的。详细参见 谈谈家长何调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认知疗法 。

(3)、情绪对行为的影响

相信大多数家长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看到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不专心的时候,无名火起。此时大多数人会有想骂孩子几句,甚至想揍他两下的冲动,

为什么会这样?愤怒这种情绪实质也是一种生理感受,这种感受让人很不舒服,这会就会驱动人去做点什么去宣泄掉它,才会感觉舒服的。

所以,想控制自己的行为,想不去打骂孩子,最好的办法是学习认知疗法,养成合理的习惯性思维,去理解孩子,这样就不会生气,自然不打骂孩子。而如果已经生气了,打骂就是自然的事了,此时控制行为就难了——即使是我,已经火了,自控也费劲啊。

三、行为疗法:

我个人比较喜欢用认知疗法,但是这种行为疗法在改变孩子的行为方面也是很有效的,尤其在孩子五六岁以前,由于和他讲道理有时不大灵光,所以行为疗法可能是一种更有用的方法。

1、通过孩子亲身的“体验”的结果来塑造他的行为

孩子不太想作业,不必苦口婆心劝他,相反可以轻描淡写地告诉他:你随便啰!等老师批评他,或者想到老师批评的后果,他就自然去写了。相反,你一直劝他,就是阻止他体验这种行为的结果。

孩子期末考试不愿意复习,也可以督促他去复习。等考试成绩不错,他自然会高兴,此时提醒他体验一下努力的好结果,下次复习就会积极些了。

有的孩子不愿意和小朋友玩儿,可能是没有体验到和孩子玩儿的乐趣,想办法,采用一些他喜欢的方式,比如一起玩游戏,等他体验到这种乐趣——好的结果,就逐渐喜欢和小朋友玩儿了。

排斥异性的孩子,可能也是没有机会深入体会异性的魅力,创造机会去体验,就可能消除这种偏见。

孩子开始写作业没有感到乐趣,就辅助他,体会学习的成就感、进步的结果,逐渐会起培养兴趣来。

让孩子体验早早写完作业可以尽情玩儿的结果,他就会逐渐养成抓紧时间写作业的习惯。

2、如何从“行为的结果”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孩子的问题行为

孩子的问题行为,有的是由父母无意中用结果塑造的。

(1)、孩子爱发脾气,倔强

如果父母对孩子限制太多,不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他自然不舒服。当他发现发脾气、倔强能够有达成自己的目的结果,自然强化了这种行为,逐渐地成了习惯。

青春期,孩子为什么逆反,也与父母管教、干涉太多有关。孩子大了,有独立自由的要求,家长还是顽固不化,像以前一样,孩子没办法,而通过逆反的行为才能获得自由和独立,逐渐就强化了这种行为。

(2)、自残

父母教养不当,孩子情绪不好,经常烦恼、郁闷,偶尔他自残一次,他发现这样可以达到发泄的效果,自残就会变成习惯。

(3)、暴力行为

父母经常对孩子打骂、发脾气,孩子会逐渐觉得这种行为有效果,他也会学会暴力、发脾气。

(4)、说谎

父母要求高,而且严厉,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夸奖,或者不被批评,只能说谎。而说谎的结果孩子感觉不错,就会强化这种行为,逐渐地说谎就成了习惯。

(5)、爱吹嘘

父母如果很少夸奖鼓励孩子,孩子的自尊得不到满足,得不到肯定。他只能通过别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如吹嘘、乱花钱以显得有面子等。这种行为他感到能满足自尊,得到强化,就养成了习惯。

3、用约定的结果促进孩子的行为——奖励

这种可以用于最初行为的塑造,在纠正孩子的旧的习惯,形成新的习惯的时候,采取一些奖励的强化措施,可以使他愿意尝试去改变,去体验改变,对于养成好的习惯有推动作用。

比如,孩子见了别人不愿意问好,可能是他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害羞。可以答应给他奖励,促使他问好,他体验到这其实没什么,以后就会更痛快地问好了。

同时,只有奖励,没有惩罚。即使做得不好也不惩罚。

妈妈圈特约家庭教育专家

作者介绍

维尼老师(胡春光),畅销书《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作者,家庭教育专家,心理专家,现居青岛。

潜心从事心理学研究二十余年,目前专注于家庭教育心理领域的研究,专业从事家庭教育咨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有效案例。所著《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心理学功底深厚,接地气,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出版后受到读者广泛的欢迎,位列当当2014亲子家教类新书排行榜第一名,2015当当亲子家教好书榜第五名。 《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当当,淘宝,京东,亚马逊有售

长期咨询及学校等讲座邀请,请联系QQ:435445642 (加好友时请注明来意)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咨询师维尼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任何商业机构、媒体(含自媒体)、网络等平台在转发时请联系我们的公众订阅号“心理咨询师维尼”(weini435445642),)没有取得授权而刊登的任何媒体,我们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