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达摩安心(黄君《智者的思路—禅门公案精解百则》)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6-03-15

 

达摩安心①

 

  可曰②:“我心未宁③,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④,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⑤。”祖曰:“我与汝安心竟⑥。”

 

  [公案出处]《景德传灯录》卷三;《五灯会元》卷一。

 

  [注释]①这是禅宗始祖达摩大师的一则公案。达摩(?-535),中国禅宗始祖,称菩提达摩。他是南天竺国香至国王的第三个王子,出家为僧,梁普通元年(520)他从海上经广州来到中国传法,初与梁武帝有过接触,武帝不理解他的禅法,所以他便北上来到嵩山,住少林寺,于寺后山洞面壁九年,坐禅修行。达摩禅法经慧可、僧粲、道信、弘忍而传慧能后,大行于中国,成为影响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佛教宗派。②可:即二祖慧可禅师,事迹见“二祖断臂”一则。③宁:安静,安宁。指内心不起思念,不存烦恼的寂静境界。④安:安抚,安置,使心安宁的意思。将心来:即将心拿来的意思。⑤了不可得:一无所获,一无所得。⑥竟:结束。

 

  [解析]安心是禅家的一种修行功夫和体验境界,即通过调息思维,使意念专注于某一物,最后达到不动思虑、寂然安定的境界。这种功夫叫做“定”,“入定”,也叫“止”。如果在定心之后,对天地万物作直觉观照,人可以进入一种自由畅达,了无挂碍的新境界,整个身心由此而得到解脱和松弛,享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这叫做“由定入慧”,或叫“定慧双修”,也叫止观双修。相传达摩祖师居嵩山少林寺,在寺后石洞面壁九年,专修安心功夫,最后由定入慧,进入“无自无他,凡圣等一”,断绝一切思维意念的境界。佛教通常所说的悟、解悟,其实即指这种由定入“慧”,由止而达“观”的境界。

  这是一种用常人的思想无法理解的境界。它涉及佛教认识论和世界观、人生观。佛教认为,人生是一个大苦海,生老病死,饥渴饱暖,功名世禄,恩爱怨恨,无不使身、心遭受种种苦难。世界万事万物本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和合而生,所以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这种发展变化又受前因后果种种“业力”的制约,所以整个世界构成一个因果相连、重重叠叠的整体,任何一件事物与外界的各事物之间都有着必然的联系。事物因其变化,没有永远固定的形态,所以就其本质来说,是幻灭不实、虚空无寄的,这即是佛教的所谓“空”,有一首著名的偈语说得好: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意思是说,世界万事万物虽然各有名称,但它的本质是因缘和合所构成的一种暂时形式,最终将会转变为其他形式,成为“空幻”,所以“名称”是一种“假名”,是人心感知事物后产生的结果,它也符合佛教所说的中道佛性思想(有关中道佛性问题,此处不作详述)。

  人生为什么总处于苦海之中?人生的烦恼苦闷是否可以彻底地解脱?佛教在这里,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认为人生之苦关键在人心之妄,即人生烦恼之根,在人错将虚幻执为实有,错把暂时执为永恒,由此而生出有无、得失的分辨、计议之心,所以烦恼也是自寻之烦恼,苦海是人心自营的苦海。世间万法,只是一己之心而生,所以人要解脱,关键在认清万事万物虚空不实的本来面目,去妄存真,回归空寂无为的本性。这便是佛家所说的“悟”。

  慧可之所以内心不安宁,就是因为心有俗尘,妄生计议执著分别,自知有这个“心”的存在。当达摩要他把心“拿来”,他不得不反观自心之本体,在这个反观自心的时候,慧可骤然发现平常所执著的一切差别,原来只是这个心在起作用——好坏、多少、高下、优劣等,都是如此。如果不是这颗心的作用,哪还有什么分别计较可言?所以,慧可在反观自心的瞬间,顿了自心虚空,万法本来乌有不实,“觅心了不可得”。不自觉之间,慧可之心由执著计议进入“定”的境界而得以安宁。到这个田地,凡心与佛心便相互冥合,所以达摩说:我为你安好了心。

 

  (黄君《智者的思路—禅门公案精解百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