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学困生体验想到的

 江山携手 2016-03-15

开会中,若议题是陌生的,听人发言,理解起来很吃力,这个会开得辛苦;若议题在自己的专业范围,所言情况都是自己熟悉的,听会中理解顺畅,心情也变得愉悦。

听会也是学习的过程。学习中自然会衍生出两种心理体验:一则是顺畅的学习,有愉悦感;一则是吃力的学习,久之有厌倦感。

我是成年人,心理比较成熟,而且有相当水平的理解力和意志力做基础,当理解吃力或许倦怠时,会自主进行心理调试。若换做未成年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原本的学习注意力、理解力和投入学习的意志力等并不具备优势,当学习设计每每对于他而言,都是全新的认知,在进行自主知识构建时,缺乏原有知识链条的衔接,那么这个学习过程给予他的情感体验,不是愉悦的,而是痛苦的,或者说是他所厌倦的。

这时我便理解了学困生。本来在知识理解上与一般水平存在落差,即当我们的教学更多针对一般水平学生,是他们可以理解的话,其实必然是超出了学困生的能力。他们在课堂生活中,总是处于一种吃力的学习状态,所每时每刻体验的都是痛苦的、厌倦的情绪;如此一来,他们对于学校生活、课堂生活无疑是有抵触情绪的。

看来,课堂教学中的适当分层,对于学生发展期待的差异化体现,以及对于学生评价标准的个体化区分,以及课下对于学困生的学习辅助,一定是一个全员负责的教育需要提供的服务。

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传统教育的环境里,我们总是把一个教师的责任心,以及对于学困生的偏爱,当做从事教师职业的一种道德倾向和促进职业发展的基本素质。

可以得出结论:在现实工作岗位上,一些老师未必具有很好的教学技术,可是他的工作专注,集中在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具有差异化的服务;依靠如此负责的态度,即使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我们的可爱的老师,依然可以最大可能为全体学生的学习进步做出奉献。

当我们关注到现实教学中,课堂教学整体效率令人不甚满意,亟需依靠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及变革教学方式,更需要看到,在教师队伍的职业态度与对于学生的全体负责的执着上,或许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落。近年来,出现在教师团队的一些有悖职业道德的事件,被舆论非议,质疑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这其实反映了一定的现实。

怎样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把在传统职业道德中,更为强调的——“奉献”、“无私”、“执着”、“仁爱”、“严格”等教学品格保持下来,延续成为中国教育中,在教师职业修养上突出的特色,这将有助中国教育在整体办学条件不算优越的情况下,还能办出有高质量。

一个国家的教育,若有教师团队广泛的普及的“爱心”行为和品格作为支撑,便距离卓越不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