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之于人的发展的教育做什么

 江山携手 2016-03-15

做老师久了,不自觉带有了职业特征,与人多说教。尤其,在家庭里,出于关心常常给人讲道理。可是,以我的实践看,这些说教往往无效,我的之于别人的干预,往往事与愿违,或关心则乱。

教育行为是我们想着以教师占位在科学角度,以高瞻的视野,可以左右被关注者的思想和行为,使得他们的人生走向按照我们设定的路子前进,而对于他们个体的偏离或滞缓,我们是难于接受的,此时的教育行为多鞭策或引领。这样的现象之所以被普遍认定为合理化,是因为我们作为教师,往往以为“我是好意,我是有经验的,我是正确的,我是你的导师”,因为这样可以节约学生的精力,而且保证这些准社会人可以依照我们的意愿来承担未来的责任。

做一名教师对于教育对象的学习和发展是有责任的,可是却因为在限定的范围内,基于所教的课程,以及预定的发展道路,我们的认识往往是偏执一点的,而且喜欢夸大某一点的作用,希冀着依靠这样的强势来增加对别人的影响力。其实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学习也不是非要把你的课程增加进入,学好才是必要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干预力也是有限的;学校教育这个三几年这一段之于学生一生发展而言,未必是决定性的。若考虑到学校教育施教的影响时间比较短,而施加的影响是有限的,那么就要思考:是不是作为教师你给他的东西越多越好,他之于知识学习得越是深远越好,他越是听话是不是越好?很多我们在教育资源短缺,教师影响力突出的环境里,所凸显出来的教育价值,怕是与现实教育的需求有了脱离。

一个孩子考试不是拔尖的,也没有进入顶端学校。他给老师来电话,问询可以在假期里做些什么,这样可以为在新的起点上有很好的基础。这个电话让我颇受触动。这样的孩子,在人生的成长阶段,他是可以给自己预定目标的,而且他有自己的行为自觉,知道超前做什么。这不正是我们作为教师最为期待的孩子的学习状态吗?若这样的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主行为可以保持下去,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都能沿用,我们注定可以期盼,这个孩子在社会给予他的岗位上可以抓住机遇,成就自己。

教育或许不是为了把每个孩子都送进最好的学校,而是让他们在人生处于长势的阶段,有良好的状态。可是这么看,我们现阶段的高负荷教育,以严苛的手段和教师的强势来驱动学习行为,注定要让颇多的学生丧失了主动性和对于知识的热爱。在主体缺位的环境里,一个人没有发自爱心的投入,我们的善心和付出,未必可以换回良好的效果。

教育的尴尬处境可能与教师的一厢情愿有关系吧。无论我们接受与否,这个社会的认识在趋向多元化,即很难出现教师决定权威,我一声令下,所有学生都会一往无前。教师对于学生施加影响,正逐步丧失一些硬性的手段,如体罚是被勒令禁止的,而批评也需要慎用了。也许你说现在家庭里孩子稀少,社会少子化,而家庭经济状况也有好转,于是对于孩子更加宠爱。教育对待这些受宠的孩子,很难用强制力改变思想和行为。其实,对于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言,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反而是好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教育作为对于学生发展的支持力量,最需要给予他什么。

教育目前在迎合一种社会角色的分化意识,即把人按照成绩分类,班级如此以有色眼光看待人,学校也是由此把人群归类,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态度也泾渭分明,而不同的学生的升学出路也不同。这样一种严格区分的教育,不允许学生在核心课程,即考试课程之外,还有另外的发展,以及体现他的人生闪光。其实,我们进行社会调查会发现,这个社会并不是完全按照成绩和他的所上学校来最后进行人生成就的分类的。教育对于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不是决定性作用。颇有一些学校的弃儿,或者是他主动放弃学业的人,最后在社会定位上寻找到了自己的最佳位置。我在想,我过去教过的学生中,很有一些是被我的有色眼光进行了定位,以为他是不被社会需要,不能在社会立足的。可是就是教师眼里的残品,过了十数年,他们中很有一些让我刮目相看。

由此看,教育这个职业做久了,或许带有思维的偏执性,总以为你不听话、不学习,就注定没有未来。而较少反思,我们这么看是不是偏颇的,不当的,我们对于一个人的未来的确定和判断没有准确度。中国的家庭在实现了财富积存后,大部分都转入了对于下一代的普育和培养上,我们试图给予他最好的,尤其愿意在教育上给他最好的环境和受教育的路径。这种急迫的心理表现,带有普遍性,教师在这种社会压迫力之下,也觉得我可以借助课程实施,对于学生的未来具有决定权。最近我在进行教育行为反思的时候,越来越感觉,教育或许带有了盲目自大和行为偏执的特点。我们能否告诉家长和学生:作为国家教育而言,财力有限,教师整体水平也是有限的,如此决定了我们给予的普及性教育,或者说基础性教育,注定是体现标准化的,是基本条件的满足;而教师作为一个对于学生成长肩负责任感的人,他也希望学生有一个最好的未来,可是教师也不可能决定孩子的未来?

教育和教师在目前情况下,需要给自己适度减压,如今在教育行为上的扭曲状态恰在于我们在无知无畏地做着力所不及的事情,而学生与家长普遍以为人生非要到达学历的顶端才有成功的最大可能。我并无意宣讲教育无奈,知识无用,而试图在自我反省的偏执和过热中,能多一些冷静,思考,我们需要在教育环境里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暑假到了,问了孩子在国外读书的同事:孩子放假了吗?他们说,国外的假期很长,他们对待学生的学习似乎与我们不一样。很多教会的知识其实在未来需要的时候,都可以查到,未必需要把这些存贮在媒介的东西,作为宝贝,迁移到孩子的脑子里,记住它。反过来,一个人在适应社会与未来学习中所学要的东西,如了解社会,参加社会活动,与同学结成友好的团体等,他们觉得要比学业成绩更为重要。我们的教育所摒弃的东西未必无用,而我们以为宝贝的知识,也未必那么重要。教育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我们在头脑里装下的所谓教育认识,还是过去的,一些东西似乎需要晾晒一下阳光了。

近日来,最困惑在家族里有不好教不受教的孩子,他不听话,不学习,我们与他的老师普遍感觉举手无措。我们在得出“总有不可教的孩子”这个结论的时候,对于这个结局在感情上是无法接受的。这个孩子属于偏执性格,其实智力条件不错,老师们最痛惜的是他不听话、不学习。他的性格叛逆主要体现在,他不信老师,若老师批评他,他就会强烈反对,而且“你不喜欢我,我就不学你的课程”。他以不听话、不学习,这种叛逆行为,作为对于家长和教师教育的抵抗。

其实,这样的例子颇多。学生对于教师的偏执性评价不服气,他作为弱势或者隐忍或者就放弃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如此情况客观存在。而若教师团队普遍用学习的要求评价学生,而这偏偏超出他的能力,则他就把对于教师的不信任转化为全面放弃学习。学生是未成年人,他的价值判断注定是不成熟的,发展到全面叛逆,也是他从弱势一方不得已的选择,类似的学生或许不多,可是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对于教育不以为然的情绪可能存在。

我与学校老师比较熟悉,而我能做的也不过是拜托和解释,希望大家更能耐受孩子的叛逆。可是在整体教育环境与对于孩子的宽容度不足的条件下,即使我在学校,也不会以宽厚态度对待孩子的叛逆。

现实处境下,教育以集体无意识,在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上,其实多采取了侍弄庄稼时劈叉的方式,不要他们有另外的发展势头出现。

中国教师以高度的负责,我们试图把所有的学生都教育成为核心课程上有很好成绩的人。我们认定的所谓优秀,不过是在一些假定的最为重要的知识掌握上,具有学习优势的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