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是社会竞争的产物

 江山携手 2016-03-15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史中逐步获得了自然竞争的优势,所发展的是智力,而体力方面的技能与能力其实有不少至今依然在弱化和退化。尤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里高楼大厦凭空而起,给人类安置在一个没有了其他自然生物威胁的环境里,从而追求安逸、享受的奢侈生活。自然竞争开始演变为人际竞争,即在人类构建的社会规则内,依靠文明形式,放弃肌肉力量的角逐,较少采用暴力掘取和掠夺,更多依靠以智慧支持的科学技术而发展生产力,以此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取得优势。由此,有人把现代社会的竞争定位于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

这种人际竞争形式的改变,决定了人类偏于文弱了,普遍意识到只有发展教育,奠定学习的基础,从而启动智力发展的引擎,我们才能在与人的社会竞争中具有优势。这种意识发蒙越早,即证明他们,这个民族对于人类竞争的认识越是超前。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文明的悠久历史,把自己的文化血脉延续下来,就在于这个民族普遍觉悟较早,而认识到教育使得个体人的思考力得到发展,于是可以更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且作为社会的最为重要的基层单位,家庭,若把下一代的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任务,则可以为家庭的后续发展,保持优势竞争奠定基础。

中国文化里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全社会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的教育上投入都不计血本,如此就把教育的需求作为了安身立命的东西,成为家庭里第一重视的。可是,当社会竞争前置成为教育竞争之后,教育的本质需要,即发展人的文化修养与科学能力的需要,反而被搁置,尤为看重的是人群的学习排位。因为,我们容易把如今的学习排位与未来的社会占位对应起来,以为息息相关。这自然给教育现象带来扭曲。中国文化的优势在这一点上也会伴生负面性。而解决教育价值本质性回归的问题,需要解决人们未来生存的问题,即若从源头看,假如社会竞争压力缓解,自然就会传导到教育阶段,使得学生学习生活缓解。可是,这对于教育而言,又未必是福音。如今,一些城郊村,因为占用土地的补偿,家庭里一夜暴富。这投射在教育上,一些孩子厌学情绪严重。若生活压力环节,追求安逸成为基本价值观的时候,吃苦的学业竞争就不再被学生接受。所以,当我们看到国外孩子在游戏中,轻松学习的时候,似乎也不必为我们的孩子的苦学而苦恼。这种未来生存而驱动的学习,也可以焕发出精神,支持一个人的勤奋劲头。

如今,中国的教育在积极谋求改变,事实上,我们从满足民众需求出发,创造条件让学龄孩子人人有学上,支持贫困家庭的孩子继续求学,在义务教育普及,以及高等教育资源的扩张上取得了积极进展。可是,我们还看到,现实社会社会人群已然分化,即需求也有了差异。教育怎样面对差异性需求,提供因材施教的服务显得非常重要。而若,我们不能敏于发现这种形势改变,还是大包大揽,大一统的实施教育,自然与需求的满足之间还会拉大距离。

当务之急,一是研究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新的赋权机制。在教育环境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其实各有职守,谁都是能力有限的。一个老师,被人鼔吹为全能,是改变学生命运的救世主,似乎是超能的。这未必是真象。一个学校即使是优质学校,它也需要有淘汰率,即需要正视这个规律。任何群体,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分化,在优质校,集体优秀不意味着全体优秀;而在所谓薄弱校,集体学习水平不高,也不意味着不会培养高水平学生。一些管理无视这个规律,要求优质校学生个个优秀,这是不懂教育。而家长非要择优,不去所谓薄弱校,这也是不懂教育具有适切性,最好的教育就是自己的孩子所适应的教育。

教育是科学,要按照科学的规律经营。如此看,在中国教育环境里有梦想是好的,可是要切合实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