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材料史话】探索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材料密码”

 细雨青衫 2016-03-15
一、材料见证了人类“从猿到人”
  材料之所以称为“材料”,源于人类的使用。因此,在研究材料史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3个问题:什么是材料?材料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在人类从猿到人的过程中,材料起到了哪些作用?

1.什么是材料?
  每天清晨,当我们醒来,屋子里的所有物体便会映入到我们的视角之中。木质的家具、玻璃茶几、纺织衣物、电视和电脑显示屏、陶瓷的杯子、书籍等等,几乎能看到的物体,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制成。这里面包含了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纤维复合材料和建筑材料等等,无不与材料息息相关。当我们为周围的生活环境被神奇的材料所包围而感慨时,我们不禁要问:材料是什么?

  简言之,材料应该是用来制造有用物体的物质。材料属于物质,但不是所有物质都可以被称为材料。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利用具有一定硬度的尖锐石头狩猎和切割生肉;之后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根据需要,对石头进行打磨,使之成为具有不同功能的工具,这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中最原始的材料——石器(如石斧、石镰、等),同期还产生了骨针和麻绳等原始工具。因此,被用来加工成工具的石头、骨骼和植物纤维等也就成了最早期的材料,如果不是被我们的祖先发现了其使用的功能,那么石头、骨骼诸物并不能被称之为材料。

2.材料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
  材料与人类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材料,材料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而人类文明的进步又反作用于材料的发展。所以说,材料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相伴相生,相互促进。

  材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突破,都要有相应材料的发展作为前提。从材料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初的石质材料仅是对自然界天然石头作简单的打磨加工,但陶瓷才是人类通过一定的工艺进行加工制造材料的起点。自陶瓷至青铜、铁器,还只是加工、冶炼技术和工艺的改进,当发展到现代的钢铁材料、高分子材料、特种陶瓷和复合材料等,人类开始从加工改造天然材料走向以人工化合物为原料的合成材料的阶段。

  进入20世纪,材料的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现在,材料在丰富人类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开拓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新的艺术手段和形式为人类满足精神追求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使人类不断拓展精神文明世界。例如把光、电、影集于一体的LED舞蹈服,在向观众展示极具视觉冲击的奇幻舞蹈的同时,也将LED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发挥到极致;苹果i-Watch在陪伴人们运动的同时,不仅可以提供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各项体征指数,还能同时提供语音、视频、文字显示等数十项功能。上述功能的实现,无一不是电子材料发展的结果和结晶。

3.材料在人类“从猿到人”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指出: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类诞生的标志。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使猿变成了人。

  从人类的进化过程看,最早让猿(人类祖先)由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的标志居然是石头(确切地说是“石器”)的使用,由此开启了人类的第一个时代——石器时代。石器时代的开启,也标志着人类从动物群体中彻底脱离出来。石头也因此成为人类最早利用的材料。可以说,是材料见证和推动了人类“从猿到人”的整个过程。石器时代的鲜明特征是以新石器为特征的生产力和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了奴隶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类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材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早的石器时代遗址是非洲东部坦桑尼亚的奥杜韦文化(距今175万年)和肯尼亚的阿舍利文化(距今176万年);我国最早的石器文化遗存见于云南元谋人遗址(距今170万年),其次是陕西的蓝田人遗址(距今80万~70万年)和北京人遗址(距今50万年)。在这些文化遗址中,均出土了多件旧石器时代不同阶段、具备不同用途和功能的石器。
奥杜韦文化(距今175万年)时期古人类制造的石器
阿舍利文化(距今176万年)中古人类制造的石斧
  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开始摆脱动物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具有思考问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最初,人类并没有对石料进行精细加工,只是打制一些简单的石器用来实现砍砸、刮削等功能(旧石器时代),之后才有了磨制石器的产生(新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火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火可以帮助人类猎取和烹饪大型的动物,还可以用以取暖。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粘土烧窑技术,学会了制作陶器,如在土耳其托罗斯山出土的约6 500年前的西亚陶罐已经制作的非常精美。我国的黄流、长江流域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在陕西西安的半坡村已经发现6000多年以前的陶窑遗址群,显示当时的制陶规模巨大;其次还有距今55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等多地,均发掘出制作精美的陶器。陶器也成为人类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的器物。

半坡鱼纹彩陶盆
  人类利用原始材料制造了原始的工具,而工具的使用又促进了人类手的形成,由此打开了人类的进化之门。笔者从材料学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划分的几个阶段并不代表那个时代只出现一种材料,而是因为这种材料在这一时期的人类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材料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发明了钻木取火,经过精细加工的石器开始大规模应用,催生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推动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的产业革命——农业革命。部落的出现导致了原始社会的分化,人类开始有了社会分工,材料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时,人类已经初步掌握了陶器和纺织产品的制作技术,烧制陶器的技术为以后铜冶炼技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铺垫。石料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材料,长达200多万年,人类在不断改进石器和探索新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金属——铜。人类漫长的石器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先进的青铜时代。

1.青铜时代
  在这一时期,人类产生了自己的文字,城市的雏形开始形成,以氏族或联盟结成的群落演变为最初的国家形态,诞生了人类文明。这一时期主要的生产力代表就是冶铜技术的出现。

  在发明青铜冶炼技术之前,人类经历了天然铜、矿冶铜和铜(矿冶)石并用的时代(青铜的冶炼与铜石并用的时间基本重合)。在大约距今9000年前的伊朗西北部阿历克斯发现了最早的天然铜制品。最早的矿物冶铜制品同样于7000~6000年前发现于伊朗。而世界范围内,铜石并用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莫过于“冰人奥茨”的发现,距今约5300多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奥茨是一具木乃伊,因发现于意大利境内阿尔卑斯山谷内的一个名为“奥茨”的村庄而得名。因为在发现奥茨的同时,还在其身边发现了与他年代相同的斧头、匕首、和箭镞,其中斧头为天然纯铜所制,匕首和箭镞为燧石所制。铜石并用时代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材料的交替时期。
现代人复原的“冰人奥茨”形象
  铜冶金技术源于6000年前的西亚,当时伊朗已经可以炼成砷青铜。之后,冶铜技术经两河流域、土耳其等地扩散到南欧和北非等地,其用途不断扩大,加速了世界各地文明的进步。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制品是位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文化遗址的青铜刀,距今约5300年;而真正证据较完全、最具有说服力青铜冶炼记录是距今4000多年的位于现在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排字坪乡园子坪齐家坪社的齐家文化遗址。我国的青铜冶炼技术确实晚于西亚,但究竟源于西亚还是独立起源,史学界和材料界观点尚未统一。

2.铁器时代
  炼铁技术的发明建立在冶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人类最初利用的铁并不是通过冶炼制得,而是陨铁。铁的硬度远高于铜和青铜,在冶铜技术的基础上,人类发明了冶铁技术,铁质工具的使用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迈向了更高的阶段,谁最先掌握铁器,谁就将称霸一方。这一时期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和人与小农经济、小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

  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使用陨铁的记录是公元前3500年-前2000年在西亚格尔策、乌尔和德尔巴哈里等地出土的陨铁匕首;在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陵墓出土的约公元前1340年的金柄铁身的匕首,也是陨铁制成;我国最早利用陨铁的记录之一是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中期的铁刃青铜钺,经证实刃部为陨铁。虽然在青铜器时代已经有关于陨铁的使用记录,但因陨铁的发现极少,只是偶然被使用,当时人类主要的金属器物仍以铜和青铜为主。

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中期的铁刃青铜钺,现存于河北博物
这是于1977年在北京市平谷县出土的商代铁刃铜钺,长8.7cm。经化验,该件铁刃铜钺刃部的铁不是人工冶铸的铁,而是用陨铁锻造成薄刃后,浇铸青铜柄部而成

  冶铁技术的发明和传播要得益于一个已经完全消失的文明——赫梯文明。赫梯文明兴起于现在的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半岛(小亚细亚),制陶业和冶铜业很发达,公元前1800年左右,赫梯人在冶铜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块炼铁技术,但该技术极为保密,因为掌握了更为先进的冶铁技术,赫梯人曾一举灭亡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王朝,主要原因就是赫梯人铁质武器的杀伤力远高于古巴比伦人的青铜武器。直到公元前12世纪赫梯文明灭亡,掌握了块炼铁技术的工匠才在逃亡过程中将炼铁技术向外传播。我国冶铁技术最晚出现在西周末年(公元前8世纪),当时已经出现了铁制品,铁器大量出现是在春秋晚期。
公元前1800年左右,赫梯人在冶铜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块炼铁技术

  公元前6世纪以前,我国就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这一技术使得我国的钢铁生产体系(我国制钢技术的发明也远领先于世界)远远领先世界其他地区,更是比当时的欧洲提前2000多年。另外,我国在冶铁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工匠们还发明了高炉炼铁技术,我国使用高炉的历史远早于欧洲。在春秋后期,我国已经掌握了铸铁(生铁冶炼)技术,到战国初期已经大量使用铸铁的农具,我国的材料技术也因此跃居世界之首。

3.钢铁时代(后铁器时代)
  在我国明、清时期以前,虽然冶铁业一直占据着世界的领先地位,但因为当时的执政者封闭保守和社会思潮排外等因素,导致刚刚结束中世纪黑暗时期的欧洲后来居上,直至现在依然领先。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失去了材料强国的地位。

  从17世纪开始,欧洲的思想启蒙结束了中世纪以来1000多年的黑暗时期,接踵而来的是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学科呈现爆炸式发展的大繁荣时期。在此背景下,近代材料科学在欧洲蓬勃兴起。

  人类对于铁的使用经历了3个里程碑式的发展:第一是赫梯人发明的块炼铁技术;第二个是中国发明的生铁冶炼技术;第三个则属于贝塞麦发明的转炉炼钢技术。在转炉炼钢技术发明之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钢都是通过平炉炼钢制成,这一技术是由德国人西门子和法国人马丁共同完成,因此平炉也称为“西门子-马丁平炉”。转炉炼铁技术的发明大大降低了炼钢的成本,并且大为降低了钢材的杂质和能耗、提高了质量,成为20中期世界炼钢的主流技术。之后,围绕钢铁产生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层出不穷,为战后部分国家跻身世界工业强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德国、日本)。
19世纪中叶,英国人贝塞麦发明了转炉炼钢技术
1856年,西门子使用蓄热室为平炉的构造奠定了基础。1864年,马丁利用有蓄热室的火焰炉,用废钢、生铁成功地炼出了钢液,从此发展了平炉炼钢法,被称为“西门子-马丁炉”

  然而我国第一个现代化钢铁企业是1893年在湖北建成的汉阳铁厂,是由洋务派大臣张之洞主持兴建,虽然对那一时期的钢铁工业发挥了一些作用,但举步艰难。进入21世纪,我国的钢铁产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但低端产能严重过剩,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能源和环境代价。同时,高端钢铁材料研发乏力,关键材料仍靠进口的尴尬局面始终没有打破,我国想要重回材料强国的地位仍需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我国第一个现代化钢铁企业是1893年在湖北建成的汉阳铁厂

4.新材料时代
  人类社会发展至现阶段,科技的进步和材料的发展都将围绕实用、高效和智能实现,当代全球生产力具有科技化、人性化、生态化、加速化和革命性等特点,材料的基础性地位更加凸显,单纯靠一种材料的发展已经不能够影响人类科技和文明的进步。

  这个时期,材料基本被划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包括钢铁材料、工程塑料、高温和低温合金、纳米材料、环境意识材料、复合纤维材料、结构陶瓷材料和晶体材料等等;功能材料如电子材料、形状记忆合金、金属玻璃、液晶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等。

现代新材料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无限遐想,图为一种由碳纳米管(由石墨原子构成的管状物,重量轻,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构成的低密度、超强韧的气凝胶(一种固体物质形态,是世上密度最小的固体),能够在清洁石油泄漏领域起到关键作用

  新材料的高技术特征,正在以更高的力学性能、更高的轻量化和耐极端温度以及环境适应性满足新时代的需要。时至今日,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像前几个时期那样单独依靠一种材料或技术就能完全支撑和代表一个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但在现代工业制造中,仍然很大程度上践行者“一代材料,一代器件”的“材料定律”,作为工业基础,今天的新材料更多地发挥幕后英雄的角色,它将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日趋融合,将工业制造推向新的智能化时代。

  目前,人类社会在几十年取得的科技成就已经超过了之前几千年的科技发展总和,材料的数量和发展速度已经呈现几何数字增长,材料在各个领域的突破都会对社会生产力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的作用。新材料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服务,新材料在种类上的扩展和功能上的发掘,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从史学角度探讨材料发展规律
  每一种材料的发展都会有其独特而缤纷的历史,而放眼整个材料领域,其资料的海量让笔者难以想象和惊叹,因此在整理材料历史的过程中越发感觉材料历史的波澜壮阔,对待材料历史不仅要潜心研究、持之以恒,更要用智慧发现能指引人类更好发展的经验和规律。

1.要敢坐“冷板凳”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兆麒先生在给东北大学郝士明教授的《材料史话》作序时谈到2点:

  一是了解材料的历史沿革必须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需要研究人与具备很高的科学素养,对材料科学整体要有全面、深入的把握能力,即使从事材料领域工作多年的资深专家对于材料史的研究也会力不从心,因为材料的历史已久,且种类繁多,做不到面面俱到。

  二是对于材料史的研究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国内没有对此项研究进行过专门的立项,没有经费,在职的人员不愿意做这项费时费力又得不到回报的工作;而退休的人员多数不再愿意把有限的时间耗在这份做起来很苦又时间遥遥无期的工作上。

  因此,直到目前,我国严重缺乏对材料史进行梳理的工作,著作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研究材料历史,就要具备敢于“坐十年冷板凳”的吃苦精神和耐得住寂寞的实干精神。

2.史中自有“黄金屋”
  近几年,由美国掀起的“材料基因组”计划让世界各国开始跟随效仿,纷纷将材料设计看作是未来材料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对材料进行了设计。或者说,材料设计真正之源在中国。

  材料设计古已有之。在我国春秋时期的名著《周礼·考工记》中就曾记载:“金有六齐(ji,四声),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金与锡质量比6︰1),谓之钟鼎之齐(钟鼎材料);五分其金而锡居其一(金与锡质量比5︰1),谓之斧斤之齐(斧子类工具);四分其金而锡居其一(金与锡质量比4︰1),谓之戈戟之齐(矛、戈、戟等长距离武器材料);三分其金而锡居其一(金与锡质量比3︰1),谓之大刃之齐(巨斧,多为刑具);五分其金而锡居二(金与锡质量比5︰2),谓之削杀矢之齐(短刀、剑、箭头);金锡半(金与锡质量比5︰5),谓之鉴燧之齐(用于取火的凹面镜)。”这段描述就是根据性能和用途设计器具成分的材料设计最早的记录。这六齐就是6种不同用途的合金。

  古人就已开始了材料设计,虽然描述过于简单,但依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借鉴和思考。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在材料史中,展现给人类的价值远比黄金、宝玉更禁得住时间的考验。用慧眼探索,用文字记录。漫漫材料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故事等待我们挖掘,还有很多未知材料等待我们探秘。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新材料产业》,谢谢!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