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服上的补子是古代显示官级的标志,而状元还不是正式官员,但不知道什么原因,福州文庙内的状元服装上却出现了一品大员的补子。”昨日,福州的林先生等人,在参观过福州文庙内的“福州古代教育史展”后,感到很纳闷。 记者在“福州古代教育史”展中看到,在陈列里展示了一件宽袍大袖的大红色官服,官服的胸口部分有一块织绣精美的补子,上面的图案是在一轮红日和翻腾的海水上,飞翔着一只白色的仙鹤。按照史料记载,补子象征官员品级的大小,而仙鹤补子则是一品文官的标志。在场的一些参观者提出,考中状元之后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被授予官职,真不明白这状元为什么一下子绣上补子,就被“内定”授予一品的官级。 对此,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介绍说,在明清时代,状元一般被授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在翰林院修史、修志、从事文字工作,熟悉典章礼仪,大约3年后根据朝廷安排,或到外地为官,或在京城中的六部任职。因此状元是到了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后才有了明确的品级,那在这之前的状元服装的形制是什么样的,卢美松表示在史料中并未明确记载。 福州市博物馆馆长张振玉告诉记者,“福州古代教育史”是今年4月底开展的。“因为之前查阅的资料上都只写了状元‘身着锦袍’,具体服饰上的特点没有明确记载,因此布展陈列时还请教了一些戏曲方面的人士。”张馆长表示,他们将征求更多专家的意见,如果确实有失误的地方,将及时更正。 □相关链接 官服上的补子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后,朝廷官吏,不论文武,不论级别,都必须按规定在袍服的胸前和背后缀一方补子,在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上织绣不同纹样,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以示差别。清代沿用了明代发明的补子,但形制上有些区别。 明代文官服补子: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八品用黄鹏,九品用鹌鹑,杂职用练鹊。法官(风宪官)用獬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