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默识揣摩 从心所欲

 羊之君子 2016-03-16

【太极】中国最受欢迎的太极文化类公众号

文传榜2015十大网络国学公号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渔樵问答 黄梅 - 黄梅古琴专辑

拳谱告诉我们,学习太极拳分为三个阶段,即'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又说'懂劲之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欲'。 '着'是一手一式之谓,在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就是指拳架。说明要拳架练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才能渐渐理解什么叫'懂劲'。懂劲之后,才能走上康庄大道,可以一往直前了。'从心所欲',自然是指功夫到高级境界而言。要到高级境界,拳谱上提出非'默识揣摩'不可。可见这默识揣摩四字,是我们要想学好太极拳,就非经过不可的独木桥。



拳谱上还有'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神宜内敛'等语,都说明:1、要用心思,2、思想不在外面,3、不可用气力。默识揣摩不过是更为深刻细致而又具体的说法。它强调了动作的缓慢与静态,强调了细致周到的探索精神,更强调了思想的内向与宁静深思。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学好太极拳,就必须在身内细致地去发挥想象力。


说来也怪,这默识揣摩一语,既然如此重要,注释拳谱者,对它还是轻易放过了。很多学拳的,也不加重视。以致练拳时有动作极快的,有死死盯住指头、出现呆象的,有主张要看远处以医近视眼的,有主张'练时无人如有人',假想一手一式是要打身外的敌人的,有拳头捏得出水、精神外露、剑拔弩张的,有随意发劲,叮咚有声,真在打的,等等。人们总是习惯于成天向身外追求,喜欢在实处做功夫。上述种种,都与我们练太极拳者不相干,与'默识揣摩'相去十万八千里矣。



默识揣摩,就是要我们去悟。悟什么?当然是悟拳理。拳理不是都在拳谱上了吗?可是要落实在拳架上,落实在实践中呀。例如,初学拳时,就要揣摩一手一式姿势是否正确,是不是立身中正了?上下相随了?松肩坠肘了?等等。进一步就要揣摩是不是松、稳、慢、匀、圆了?等等。这就涉及太极拳的全部内容。


于别人不留意处,掂出'默识揣摩'一语,望学者且莫在身外追求,也不可老在姿势上用心,姿势还是可见的外表,应力求拳理落实于身内。拳理落实了,有诸内必形诸外,拳架当会自然大方、形态优美、气魄也自然会呈现出来。日子久了,才可能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思想满照周身 要默识揣摩,先要排除杂念。所以李雅轩很强调在练拳之前,先全身松开,站一会儿,等杂念渐渐少下来,思想收回到身内之后,安静了,才缓慢而又稳静地开始练拳。在动态中还要尽可能地保持已有的静态,千万不要将已经静下来的心思打乱了。而且,还要求越来越静,在这种宁静而内向的思想状况下,才可能去揣摩拳理,并落实到拳理里。


思想要象一盏灯满照全室一样地照满全身,特别是要注意全身的松柔与灵敏和分清虚实等规则,时刻都不能离了内面。说太极拳属于内家拳,理由或即由此而来。可是向身外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习惯,早已成了顽固的强大势力。还因为身外的东西都很具体,思想容易寄托安放,身内则抽象渺茫,不可捉摸,所以拳谱上才提出要'默识揣摩',是为着要改变这种积习,真是谈何容易!明白了上面的道理,对于学太极拳为什么容易误入歧途、劳而无功、质量不高;为什么学者众多,有成就者稀少等一系列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练习太极拳不是为了给人看 由于太极拳研究的不是外形上的手法而是内在的劲道,反对偏重局部动作而强调全身动作的浑然一气,重内容而轻外形,于是就成了'抽象的学问';就成了既缓慢、又无力,成了不受看、外行也看不懂的特殊拳种。要知道,这恰恰是太极拳的特点。如果'观众'鼓掌叫好,那就糟了,那定是我们将暗劲练成明劲了,长劲练成断劲了,太极拳练成他家拳了。


'默识揣摩'是练拳时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从外形上看,很象是'无聊' 。旁人虽不知底细,但练拳者功夫虽深浅不一,自有不同的感受与乐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拳架本是朴实无华、简洁大方的。可是有的人故意添些动作,加些花样,意在显得神气活现,以求好看。将本来完整的拳架,弄得支离破碎,大有将太极拳变为受看的'太极舞'之势呢!


太极拳之所以能取得健身与技击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就正是在这默识揣摩的细致功夫中,充分地驰骋了想象力,做到了神与拳游而不外驰。从而才获得了思想之专一、全身之松柔、触觉之灵敏、丹田之充实、沉劲之冷狠等特殊效果,使世人为之惊奇。

(编辑 / 垚欣)(插图/郑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