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如何看寿山石?

 蚌之沙 2016-03-16

在梁克家的《淳熙三山志》中首度提及寿山石时,用了这么一句话作为开头:“寿山石,洁净如玉,大者可一、二尺,柔而易攻,盖珉类也”,尤其是这最后的“柔而易攻,盖珉类也”,常常被后世引用或转用,影响广泛。如明代黄仲昭的《八闽通志》:“寿山在四都,与芙蓉、九峰二山相对峙。山有石莹洁如玉,柔而易攻。大者可一、二尺,盖珉类也”;又如明末徐兴公《游寿山寺》中有“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再如郑祖庚的《侯官县乡土志》说到物产的时候,也同样如此形容寿山石:“寿山石珉属,品类甚多,以田石为第一”。

古人如何看寿山石?

古人把寿山石归于“珉”类,那么他们眼中的寿山石究竟是什么?“珉”类有什么特点呢?

《说文》中这样解释“珉”:“珉,石之美者”,也被写作“瑉”。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所谓的“珉”首先是一种石头,但又不是普通的石头,它必须是石头中特别“美”的,这里的美不仅仅指的是颜色动人好看,还指石质美好。可见在古代,人们就尤为重视美石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美感,无论是它斑斓的颜色、温和柔腻的触感、端庄自然的气质,都带给人们极高的审美享受。

古人如何看寿山石?

即使没有进行雕刻修饰,或者说在雕刻工艺尚未达到如现代这样复杂成熟的古代,珉依然以自己本身的材质之美,成为了人们的爱物。即便有了精湛的雕刻工艺,珉类的质色也同样为人们所重,所谓“佳石新色,令刻者醒目”。这一点可以从不少文字记录中被证明,《周礼·弁师》中甚至将珉与玉并提,说“诸侯之缫斿九就,瑉玉三采”,《西都赋》则是将珉与珊瑚同列:“琳珉青荧,珊瑚碧树”,而《广韵》认为珉是仅次于玉的美石。

虽然珉类为多数人所重,但在《荀子·法行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古人如何看寿山石?

这段文字以“玉”喻君子,“珉”自然就沦为普通人了。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形容,即使珉乃“石之美者”,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珉的地位比起玉都要略逊一筹。其实“温润而泽”、“栗而理”、“廉而不刿”、“其声清扬而远闻”等等优点何尝不能够在被称为“珉”的寿山石上找到呢?寿山石也同样拥有温润的石质、流动变幻的纹理,方正的棱角,清脆的声音甚至还有着令人心醉神迷的色彩。

大约只有在“坚刚而不屈”这一硬度标准上,寿山石的确不如玉。但正是由于这个所谓的“缺点”,使得寿山石“柔而易攻”,刀感极佳,成为了治印之妙品,此时她的“缺点”反而成为了一种优点。“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正说明了寿山石这一柔而易攻的“珉类”对于印坛不可泯灭之功。因此,如今的寿山石,即使无玉之坚硬,也同样是君子爱不释手之珍宝。

古人如何看寿山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