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贵 由于“玉”凝结了国人自古以来的精神向往,中华民族对玉的珍爱之情蕴含着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于是人们就追求自身的节操也要像玉一样美好,这便形成了一个成语“守身如玉”。这个成语见于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四回:“孩儿守身如玉,岂肯堕入污泥!”,所谓“守身如玉”,不仅仅是说要像爱护美玉一般爱护自己的身体,更是要强调,坚守自身的节操,使之纯洁无瑕,心灵也要像玉一样永远美好。那么,玉究竟有哪些美好的属性呢?经过历代先贤的不断提炼,大致有“五德”、“七德”、“九德”、“十一德”等多种概括。 首先是“五德”之说,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概括了玉的五个特性,即“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用今天的话来理解,就是:温润的手感(仁),致密而透明的组织(义),舒扬致远的声音(智),坚韧的质地(勇),晶润的光泽(絜)。于是自古以来,大凡具有这些属性的的美石,都被古人认为是玉。除了许慎《说文》中的“五德”(仁、义、智、勇、絜)之说以外,古籍中还有“七德”、“九德”、“十一德”等许多精彩论述: 据《荀子·法行》中记载,子贡询问“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的问题,孔子答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此为“七德”之说。即是说:君子用玉来比拟品德:它温柔滋润而有光泽,好比“仁”;坚硬而有纹理,好比“智”;刚强而不屈,好比“义”;有棱角而不割伤人,好比“行”;即使折断也不弯曲,好比“勇”;其斑点缺陷都暴露在外,好比“诚实”;敲它,声音清越远扬,戛然而止,好比“言辞之美”。所以即使珉石带着彩色花纹,也比不上宝玉那样洁白明亮。 又据《管子·水地》中记载:“夫玉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判,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此为“九德”之说。 再据《礼记·聘义》中记载:“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终其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暇,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贯如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此为“十一德”之说。《礼记》认为玉有“十一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可见古人看重的是玉的品质,玉所具有的十一种美好的品质,正是君子修身所要追求的目标。君子以玉比德,其中之真谛,孔子说得十分透彻明确,他最后引用了《诗经》中的话“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得出“故君子贵之也”的结论。君子性情宽厚和柔、温顺纯粹,这与良玉“温润而泽”之美质,是非常契合的,因而得到历代贤人君子的珍惜与崇爱。 古人将玉拟人化,赋予玉丰富的道德内涵,视玉为君子的化身。据《礼记·玉藻》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其原因除了玉的材料稀有、质地圆润、色泽柔和之外,还因为当玉被碰触之时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所谓金声玉振是也。在动作不疾不徐、富有节奏的情况下,那声音会清扬激越、悦耳动听,否则就会嘈杂、混乱、没有韵律。这样就提醒君子行路、做事时要镇定从容、不慌不忙、不急不躁;而且时时刻刻光明正大,不能鬼鬼祟祟,偷偷摸摸。所以孔子说玉堪比君子之德。玉的外表细腻温润,光芒内敛,它不像金银那样金碧辉煌,耀眼夺目;不像水晶那样晶莹剔透,一览无余;也不像钻石那样坚硬锐利,冰冷生硬。但它又有自己内在的品质:坚固细密、外物难入,必得经过一番艰苦的切、磋、琢、磨功夫才会露出其本真的面目,显出其纯真的底色。古人赋予了玉堪称完美的精神实质,借玉喻己,寄托自己的追求,并要求人们都做玉一样的人。可以说:玉,就是君子,是君子仁人的完美化身,是立身社会的标准。君子为人,一是要安身立命,二是要守身如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