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杭州到苏州

 苏迷 2016-03-16
从杭州到苏州
  古谚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八个字把杭州与苏州紧密联系在一起。或许是太古老、流行的缘故,已经无法查找它的出处了。人们猜测,至晚在唐代,它已经传开了。而首先把苏杭联系在一起的人,很可能是大诗人白居易,因为他先后在杭州和苏州做过刺史,晚年作有《忆江南》。
  生活在杭州,我去得最多的中国城市,除了上海和北京,应该就数苏州了。但我第一次来苏州时,尚没有定居杭州。那是1981年夏天,18岁的我在山东大学念大三。放暑假了,我从济南坐火车南下,准备像以往那样,到上海后坐船回台州老家。
  在远离故乡的地方上大学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利用铁路规则和寒暑假回家探亲,游历途中的一些城市,车票有效且票价不涨,那是如今的高铁或坐飞机的乘客难以体验到的。那次我选择的正是苏州。
  为了节省费用,那次我只在一家小旅店停留一晚,具体店名和地点已经记不得了,但记得去逛过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留园和虎丘等重点园林名胜,并在拙政园请摄影师拍了一张黑白照片留念。有意思的是,拍照时我居然手里握着一把折扇,这很可能是不久前看了香港老电影《三笑》的缘故,里面有明代苏州画家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
  后来,我又来过苏州六七次,有携家而行,有会诗友,也有陪同外国数学同行。最近两次则是应邀来讲座或兼做摄影展,每次都到苏州大学,还有利物浦大学和慢书房等。我对平江路一带老街区也熟悉,还去过寒山寺、苏州博物馆和金鸡湖工业园区,惊讶于这座城市欣欣向荣的同时注重旧城保护。
  与此同时,我在苏州也结交了不少数学同行和诗人文友,对苏州渐生爱慕之情。在友人的帮助下,我还找到先师潘承洞先生的古宅,发现明清以来潘家就是苏州的大户人家,分为贵潘和富潘两支。而苏州也不时添加新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如恢复了白居易时代的七里山塘,引进台湾的诚品书店,等等。
  在2016年正月最近一次苏州之旅中,我居然为苏州写了一组诗,涉及到五条老街和西山岛上的包山寺,前者包括临顿路、观前街、菉葭巷、平江路和丁香巷,后者是苏州女作家叶弥向我推荐的。与此同时,我还惊讶地发现,沪杭铁路的雏形居然是苏杭铁路。
  原来,早在1898年,清政府与英商怡和洋行签订了《苏杭甬铁路草约》,想把筑路权交给英国人,但未正式签约。当时,英国人正忙于在南非的第二次布尔战争,顾不上在中国修铁路。后来,各地兴起废约争路权运动,清政府为民情所迫,答应收回路权自行修筑。
  1905年和1906年,浙江和江苏两省商绅分别集资成立铁路有限公司,商议合建苏杭甬铁路。苏杭段原设计方案是从苏州经嘉兴到杭州,后因为太湖之滨地势太低,苏州直接到嘉兴要建许多桥梁,造价太高,且夏季和秋季易遭水灾,遂将起点改为上海县。那时的上海隶属江苏,还没有成为市或直辖市。
  两省商定以小镇枫泾为界,各自修筑铁路从上海和杭州至枫泾。三年以后,即1909年6月建成通车,才有了沪杭铁路,其时连接上海与南京的沪宁铁路也已建成(我不了解历史,或许当初也只是想修苏宁铁路)。从此,杭州到苏州可通火车,但必须要绕道上海。这一现实,也延续到如今的动车和高铁时代。
  幸好有高速公路,实现了一百年的梦想,即苏嘉杭直通,且有两条路可选择,分别是苏嘉乍高速连接沪杭或申嘉杭高速。后一条路线,正是居住在杭州城西的我喜欢的行车路线。而在上个世纪我还尝试过乘坐夕发朝至的客船,从太湖之滨沿水路返回杭州,不过也仅此一回,那正是十三世纪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走过的路线。
  (作者系浙江大学教授、诗人、旅行家)

  □蔡天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