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堂的生态适应性

 江山携手 2016-03-16

与师大一位常年教“教材教法”课的老师,聊课堂教学。

他说,看来你们的活儿不好干。我去课堂听课,发现课堂在转型中,学生学习的地位突出了。教师中心的课堂,其构建逻辑是,老师好则学生就好,老师会教则学生会学。于是课堂观察视线集中于教师,看教师素质如何,会不会教课,思考课堂改进中教师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的课堂思维已经固化于此。所谓听课就是基于课堂观察,为教师改进他的教找到具体方法,提供建议。

为此,我们从一般的课式与模型出发,告诉老师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我们给出的都是理想化的模型,即这是合乎最优化原则的通用性的教学模板。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生态差异很大,区域与学校的生源与需求,社会关注等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教师个人的教学条件也不同。所以,考虑实际生态的多样性,其实就没有最优化的教学,而要追求最大适应性的教学。

大学老师,专注于理想课堂的构建,而不管教学实际的事情。就如同教学设计是跑第一棒,然后由教研员跑第二棒,你要把这一棒交给老师,他才能接力跑下去。第二棒的接棒就很困难,要对于这个教学设计有消化的能力,知道目的地在哪里。然后你要设计路径,思考抵达的策略和方法等。在交棒的时候,你要教师可以启动步伐,有方向,知道怎么跑。

教研员未必在研究的高端,但是他必须要接地气,到他这里再也不能与老师说,怎么教我不管。

这位大学朋友说,在听课回馈中,我们发现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可是我们感觉很多问题不是出在实践层次,不是老师的问题。我们也对此束手无策。好在我们有退路,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就回到研究的境地,专心于学问。

教研员是没有退路的。基于学的教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这种课怎么看,怎么评价?旧有的课堂教学经验,不足以解释新型的课堂。

这位朋友还说到一个例子。学校组织去看杜狼口的课堂,大家觉得这是一个笑话,热热闹闹,颠覆传统的课堂,太另类了。我们甚至把这当做异端,而非议和嘲笑。可是,不久前请到一位美国老师讲课,他放一段视频,介绍美国的常态课。大家突然发现,这课堂教学的图景与杜狼口的课堂高度近似。大家突然无语,为了自己先前的无知而惭愧。杜狼口的课堂颠覆传统,恰恰极大张扬了课堂民主,有利于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这与国外主流的教育思想也是合拍的。

而杜狼口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师被边缘化了。这样的课堂看什么?怎么看?我们的研究是否提供了新课堂的评价标准呢?我们对此表示遗憾。

由此看,课堂的转型和深化研究,离不开科研的深化与教研的追踪。

以学为突出特征的课堂,要观测的是学生的学习表现,要研究的是怎么做好个体服务和学习支持。这样就能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课堂空间是要交给学生学的,不是专为教师教搭建的舞台。在学生学习起点一致,对于所教的内容普遍陌生的条件下,教师的教可以最大程度上适应学生。可是这需要学生不自学,减少个体差异。显然学习的具体生态不是这样的,也不应该是这样的。不自学,不主动学,这样依赖教的救助也很吃力。而若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学基础上的,那么课堂教学是基于学习差异而实施的,教师的教注定会浪费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精力,即他们(一部分学生)已经学会了,可是还要听一遍,这就是学力的浪费。

面向全体的教若在差异化的环境里,它的适应性是有限的。我们若坚持课堂讲授,其实就是要鼓励学生在未知的状态进入课堂。这显然也不是理想化的学习状态。

新课堂注定要构建生态适应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