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研员的复合能力

 江山携手 2016-03-16

教研员,这里指广义上的所指,教学研究人员,最理想的条件是有学科教学背景,并能掌握基本教育教学理念,具备一定的综合研究能力,再能结成研究团队,具备学术感召力。用一个公式表达就是:教研员=学科教师+研究员+管理者。

教研员应该是学科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复合体。他出身教师,是教学的行家里手,并能追踪一个学科的教学研究,在这个专业领域是一个有前瞻思维的人。具备了这个条件后,再有课程思维,教育视角,懂得教育规律,对于教育发展具有基本价值和取向判断。这两个条件附加在一起,这有利于教研员在教学指导中上得去,下得来。也就是通常我们对于做研究的理想预判,理论联系实际。然后懂得把这种研究成果或经验,借助团队分享机制,进行推介,并能有效干预教师行为。这样,在专业能力提升上实现三位一体之后,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教研员才能产生。

作为教师,出自教学环境产生了若干基于问题的探究,形成了有效经验,可是往往没有研究思维。这是其生态条件局限造成的。他的工作特点是实践性突出,用行动说话并在行动中思考。即我能及时关注教育对象,了解其教育教学的所求,然后用自己的有效介入和干预,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辅助性支撑。很多教育行为是不假思索的专业性预判和直觉思维的结果。这种行为的有效性可以借助于观察而得到,即做法是否有效可以直接得到回馈。一个有自觉意识的老师,在反思中,不断进行改变和探究,可以使得经验积累不断扩大,最终成为教师队伍中形成具备一定高度的技术人员。

好教师本身就是稀有产品。在此基础上,他若能基于研究而改进教学,具备研究者的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能够摆脱学科教师的既有思维,在另一个角度看待教育教学,这是偏于理性的。这是对于教学研究的具体行为描述。也就是说,一个教师增加了研究思维,懂得就教学的抉择进行理性的研判,为什么这么做和这么做的有效性与负面性怎样,这之类的问题时常搅动他思考。这样就可以使得教师逐步摆脱经验性、习惯性作为,而有了独立学术品格。一般从学校出身做研究的人员,缺乏教师行动中经验的积累和教师动作的感受,思维比较飘忽,是不容易在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中扎根,获得学术滋养的。即你的设想往往没有实践做依托,而有了设想也难于在教学实际中转化。

能实现生产力转化的研究人员就成为尤为稀有的人物。而一个学者可以生活在一个研究氛围中,即独立构建一个圈子。他们之间是可以做学术交流,互通有无的。但是这仅仅限于学术性的沟通。一旦教师行为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未必可以把实践中的分享提供给老师。这也是老师普遍疑惑的,可以作报告的老师,其实多不能告诉你这个理念怎么进行教学转化。一个研究者还能沉淀在学校和生活在教师中间,并结成研究团队,带领老师进行专业化研究,寻找解决校本问题和师本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团队号召力。

在教师中有影响力,可以构建有说服力的教育教学理论,或形成模式化的东西进行传播,做到这些的人更是绝品了。

在中国的研究环境中,最具备条件,使得教师中可以发展成熟有三种经验和三重视角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师有教学经验,具备实践视角;他若同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有教育教学研究的素养,兼备学术视角;之后懂得教育教学管理,知道怎么推动学术和教学的整合,具有管理视角。唯有三者的贯通,才能成长出最为教师信服和产生教学推动力的教研员。

正是基于这种思维,一些地区招聘教研室的专业教研员,都是面向教师,提出专业素养,管理经历,以及研究水平的具体要求。这近乎苛刻。教研员的补充,我指的是高水平的专业教研员的补充,目前是非常困难的。若不解决这个问题,现有的教研员队伍就不容易在工作中最优实现教学指导和服务功能。

而现岗的教研员,也要懂得这个岗位在专业期待上也是非常苛刻的,我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通常与这个期待具有很大的距离。怎么实现这个队伍的专业能力的提升,一直并必将是长期困扰教研工作的大问题。

其实,在学校校本研究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以及管理决策的执行中,都有赖于这么一只队伍。而在世界范围,很多地区与国家都看到了中国教育中这只队伍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要把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构建一个类似的支持队伍,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

我们国家有这个发展基础,怎么发展教研事业,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也需要在机制构建上有所改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