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季青”溯源

 QICH 2016-03-17
“四季青”溯源
2013年01月22日 11:02:15   稿件来源: 北京日报

    “四季青”,曾以“蔬菜之乡”之美誉而驰名中外。

    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四季青公社(乡)是北京市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四季常青”的蔬菜为丰富京城的“菜篮子”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季青”既是一个行政区域的名称,也是一个广义的地名,虽然只有50多年的历史,但它形象地概括了一个地区在特定时期的农业经济特点。尽管行政区划几经调整,但其名称沿用至今。

    1952年李墨林成立了海淀区第一个农业高级社——“李墨林温室生产合作社”,并在简易温室里生产出了新鲜的黄瓜、西红柿,从而结束了京城百姓冬天只能吃到萝卜、白菜的历史。1955年5月李墨林社与远大社、金庄社等合并,规模进一步扩大。

    四个合作社合并后叫什么名字呢?有人提出保留“李墨林温室生产合作社”的名称,因为李墨林是海淀区第一个农业高级社的创办人。有人提出叫“玉泉山农业生产合作社”,因为处于玉泉山下,而玉泉山是京西著名景观,更具有地域色彩。有人提出叫“红五月农业生产合作社”,因为四个合作社是五月合并扩大的,更有纪念意义。有的人提出叫“米丘林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主要学习苏联的农业经验,而米丘林(伊万·弗拉基米洛维奇·米丘林)是苏联卓越的园艺学家,植物育种学家,“米丘林学说”的创始人。有人提出叫“四季青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常青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好,意为“蔬菜生产四季常青”。最后社员们经过反复讨论,定名为“四季青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四季青社进一步扩大规模,与蓝靛厂社、联华社、火器营社和光辉社合并,成为京西最大的农业合作社。1958年8月,经市委批准,四季青、西山、万丰、香山、玉泉、田村、沙窝、罗道庄八个社合并,建立了“四季青人民公社”,由此“四季青”作为乡镇一级的行政区域的名称被正式确定。同年10月四季青人民公社与保加利亚东方红社结为“中保友好人民公社”。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以生产蔬菜为主的“四季青公社”驰名中外。

    “四季青”的知名也源于媒体的广泛宣传。1956年5月作家白夜根据京郊农业标兵——李墨林温室生产合作社开展冬季温室生产的事迹,创作出版了小说《四季青》,在全国发行,由此使“四季青”产生一定影响。1965年2月中国评剧院二团又根据李墨林的事迹创作排演了大型评剧《四季常青》,由著名演员马泰、花月仙、陈少舫出演,从而使“四季青”名声大振。

    曾几何时,四季青公社生产的蔬菜供应了北京市民四分之一的吃菜需求。“四季青人”还将独特的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到华北、东北以及蒙古和东欧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四季青公社生产的水果畅销京城,并远销到东北、内蒙古、香港等地区。

    而今,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四季青镇的蔬菜生产基本消失,果树也大为减少,留给人们的只有对绿色田园的眷恋与记忆。而作为区域性地名,“四季青”三个字已被广泛使用,如四季青桥、四季青路等。

    (户力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