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姓]姓氏谢:江左望族,雪中盛才

 月丫儿589 2016-03-17


今天,我们来说说谢姓。


上图为谢氏图腾


谢,在甲骨文中,像一人拉弓箭之状,古时谢、射两字通用,由此推断,最早的谢人因应该是一支善射的氏族。周代的古鈢金文中,“谢”字有“言”和“职”两部分组成,表示述职,从这个字形出发,“谢”字有“古代年迈官员委婉辞职御任”的意思。到了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时说:“谢,辞去也。从言,?(射)声。”这是根据经过秦代文字改革后的通行小篆回溯得出的字形义,已经具备了现在常用字义的雏形,即“引退、离开、拒绝、衰落”等。


谢姓主要起源于任姓姜姓,分别是黄帝和炎帝的后裔。

任姓谢氏起源较早,同时史籍记载也较少,我们现在大致能见到的说法是来源于黄帝时代的十二大姓氏之一的任姓。早在夏朝时,谢国处在今河南唐河县西北,为伯爵诸侯,但谢国国小势弱,历经夏、商、周三朝,至春秋初为周宣王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为任姓谢氏,这支谢姓至少有3500年的历史了。


姜姓谢氏的来源相对来说就比较明确了,这一支也被现在的多数谢氏族人称为谢氏正宗。在历代谢姓人及其编修的家谱中,都称炎帝为太始祖,申伯为一始祖,并说他是炎帝的六十三代孙,在周宣王五年(前823年)因功被封于申国谢邑。子孙别姜为谢,以地为氏。这样,就用一条血缘纽带把炎帝和申伯联系在了一起,同时还确定了申伯受封的确切时间,不过,仅就这一时间而言,历史上还有不同的记载。明确记载申伯受封时间的书籍是《竹书纪年》,这本书原是一本在西晋太康二年(281年)从魏安厘王墓中发掘出来的书籍,记夏商以来至魏哀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它的原书在宋代以前已经亡佚,今天所能看到的除几种辑本外,还有一种是由明朝人伪造、假称是南朝人沈约编定的《竹书纪年》。说申伯在宣王某年确切受封者便出自这本伪造的书中,全文是“宣王……七年,王赐申伯命”。这种确切的受封日期与前述受封时间虽有两年之差,但也大约是其说的根据,当然也不否认可能是另有所据。抛开史籍记载中的误差不说,追溯到一世祖申伯的年代,这支谢氏也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这是一首怀古诗,为刘禹锡《金陵五首》中的第二首。诗中凭吊昔日东晋建康(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王谢世族,但我们从诗中回溯东晋,也不难感受到王谢家族的鼎盛之貌,正所谓“王谢风流满晋书”(唐·羊士谔)。



东晋时的王谢世家指的是当时权倾当朝的两大门阀:琅琊王氏家族和陈郡谢氏家族。琅琊王氏崛起于永嘉之乱后,东晋初年以王导为宰相,其弟王敦掌兵于外,王氏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同皇室司马氏共谋天下,直至东晋中叶陈郡谢家崛起并成为顶级望族,此后,王谢两家甚至取代了司马氏,绵延数百年并称中原第一望族。


说起谢家,首先需要提到的是江左风流宰相谢安。在谢安以前,谢家虽然不能与琅琊王氏相比,但也算是名门大族,其父谢裒,官至太常。谢安四岁时,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这孩子风采神态清秀明达,将来不会比王东海(即东晋初年的名士王承)差。”谢安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四十二名士中,就有谢安。谢安书法造诣颇高,尤工于行书,其书作圆转流畅、笔法纯熟、典雅丰腴、气度雍容,于王右军之外别有一番特色,当是难得的上乘之作,现有《八月五日帖》等名作流传于世。


上图为谢安《八月五日贴》


谢安的声望达到顶点,是在淝水之战后。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当时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谢安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谢玄的北府兵虽然勇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是东晋的十倍多,谢玄心里到底有点紧张。出发之前,谢玄特地到谢安家请示改如何应对。谢安神情泰然,毫无惧色,回答道:“朝廷已另有安排。”过后默默不语。谢玄不敢再问,便派好友张玄再去请示。谢安驾车去山中与亲朋好友聚会,然后才与张玄坐下来下围棋赌别墅。张玄平时奇艺技高一筹,但这一天心慌,反而败给了谢安。等到晚上谢安登山游玩回来,才把谢石、谢玄等召集起来,交代机宜事务。


383年11月,谢玄遣刘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的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他看完捷报,便放在座位旁,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憋不住问他,谢安淡淡地说:“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


淝水一战,不仅谢安取得了震主的威望,谢玄、谢石等人也是如日中天,同时谢氏家族一跃成为门阀之首。此后的南北朝时代,注定少不了谢氏族人的影子了: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被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称为“临川之笔”,《宋书》也赞其“文章之美,江左莫逮”;永明体集大成者谢朓,李白曾有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评价他“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能得到狂傲的诗仙如此推崇,谢朓的诗文成就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谢家男儿叱咤魏晋南北朝风云的同时,谢家女儿也巾帼不让。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录了诸多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其中就有关于谢道韫的轶事。



相传,谢道韫少时曾与谢家兄弟姐妹一起跟随叔父谢安读书,一次适逢下雪,谢安兴致大起,指着漫天飞雪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郎立即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笑而不语,转头问谢道韫,道韫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罢,哈哈大笑。谢道韫柳絮一喻将飞雪写活了,恰得神韵,这一段吟诗偶得的佳话,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典故“咏絮之才”。


谢道韫成年后,嫁与琅琊王氏大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为妻。《晋书·王凝之妻谢氏》记载,有一天,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在厅堂上与客人“谈议”(指玄言清谈),辩不过对方,此时身在自己房中的谢道韫听得一清二楚,想为王献之解围。谢道韫端坐在青绫幕幛之后,引经据典围绕王献之的主题进一步发挥,立意高远,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大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概,这就是成语“谢女解围”的由来。



俯首江左不仅有梅长苏,还有谢姓望族。不论智慧谋略,还是诗文才华,谢家都不乏济济之才。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江左梅郎火爆电视荧屏,“江左莫逮”的谢家子孙又岂能落于人后!还不给小伙伴们看看,谢家也有不输“麒麟才子”的文韬武略!


来源:字说字画

本微刊已开通留言板,欢迎留言

责编:冬日阳光   美编:阿雯   视频:显辉  

校对:小辉   外联:阿美   审核:智仁

| 征 | 集 | 原 | 创 | 稿 |

欢迎原创投稿及推荐优秀文稿

主编微信及QQ邮箱号:7191271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