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小看老祖宗 长城不只是为了军事防御

 玲珑艳阳图书馆 2016-03-17

www.miercn.com 军情第一站

  预警、防御,是世人对长城功用的共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长城甚至被当做是中国人封闭、保守的象征。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至少,战国到秦汉时期的长城,在军事防御的同时,还有更多军事进攻的意图。

  古中国人喜欢在边境线上修筑烽燧、城堡、要塞等军事设施,由城垣连通,即是今天我们所知的长城。华夏民族大规模修筑长城,应在战国时期。那时,北方的秦、赵、燕三国面临戎、狄、胡、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威胁,所以,往往筑长城以防“胡”。 米尔军事论坛 bbs.miercn.com

  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单一性决定了他们需要用劫掠的手段来满足生活所需。而在马匹是最迅捷交通工具的古代社会,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在战斗力上自然远高于俯首耕田的农耕民族。于是,以农业为主的华夏民族想到的防止游牧民族劫掠的最好方式便是长城。 www.miercn.com 爱国交流理性平台

  战国、秦汉时期的长城一般三四米高,能够有效地迟滞骑兵部队的冲锋;而烽燧、要塞等设施大多据水源地而建,在干旱缺水的大漠戈壁中,控制了水源便是控制了人马的生命线。于是,在中国人的历史常识中,逶迤横亘于北方的长城是文明的农耕民族和野蛮的游牧民族间一道鲜明的壁垒,是华夏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有效军事防御设施。然而,当代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至少在战国以及秦汉时期,华夏民族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有效的军事扩张和领土扩张。

  根据《史记》的记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可见,赵武灵王是在打败林胡、楼烦两个北方少数民族之后修筑长城,以将其领土纳入自己的版图。秦、燕亦是如此。秦灭戎,在新占领的黄河河套地区筑长城;燕则以武力退东胡千余里后筑长城……

  到了西汉时期。西汉王朝自建立,便一直遭受北方强邻匈奴铁骑的威胁和凌辱。而在战国和秦王朝时期修筑、连通起来的长城在御敌于外上,作用似乎并不显著。汉文帝时,匈奴铁骑的兵锋甚至两次直逼汉都长安,举国为之震恐。

  经过文景二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汉王朝国力雄厚,并发展起了足以击败匈奴的强大骑兵部队。这个时候的汉军北击匈奴,无论是在漠南与匈奴骑兵激战,还是西取河西走廊,几乎都是以赵、秦时期的长城为出击的主要据点。

  公元前121年,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春夏两征时为匈奴疆土的河西走廊,迫使河西匈奴军降汉,第一次将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的版图之中。也就是在这一年,汉武帝开始在广袤、荒凉、罕有人迹的河西走廊修筑汉长城。从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101年,用二十年的时间修筑起的汉长城 “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

  每一燧、每一城都需要戍卒。这些戍守边关的将士唯一能做的就是操练、换防、巡逻。而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军事活动,汉朝有效地威慑和驯服了河西走廊的原住民。 www.miercn.com 爱国交流理性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