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家 | “有清二百余年一人”何绍基(上)

 我的电子图书库 2016-03-17

书家 | “有清二百余年一人”何绍基(上)

何绍基《临道因碑1》 30×29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又作蝯叟,曾自署黑女庵主、耜真、九子山人、闽黔粤蜀使者等,另有黑女室、龙宝轩、宝薛轩、二岳居、二岳庵、惜道味斋等斋号。湖南道州人,故世亦称何道州。其书法结合碑帖两派,融汇四体,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风貌,被誉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

一、生平小传

嘉庆四年十二月初五,何绍基与孪生弟绍业同降生于道州东门外东洲农舍。道州即今天的湖南道县,位于湖南南部,潇水中游,是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故里,因此这里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书家 | “有清二百余年一人”何绍基(上)

何绍基《临道因碑2》 30×29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家为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其父何凌汉“少失怙恃,孤苦淬砺”,官至经筵讲官、户部尚书。“平生服膺许(许慎)、郑(郑玄)之学,而于宋儒之言性理者,亦持守甚力。”去世后,“特旨赠太子太保,赐祭葬,谥‘文安’”。

何绍基两岁前住道州东门本家,两岁后因父拔贡入都,随母廖夫人至道州西北乡小坪村,“就育于舅氏”。其舅廖先瑞一寒诸生,且耕且读,待基如子。

嘉庆十年,父亲何凌汉考中一甲三名进士。次年,时值8岁的何绍基随家人北上入京。在京濡染家学,其父管教极严,“尚记诫儿语,不许出书屋”。先后以孙鹏庆、张星焕、徐士芬等人为师,读书攻举业。何绍基读书好求甚解,博闻强记,故能“汪洋汇众流,纵横恣谈薮”。

尽管少年何绍基以出色才华得到程恩泽、阮元等人赏识,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他于嘉庆二十一年18岁时首应京兆试,取謄录;道光六年28岁时,补诸生;道光八年30岁时,补廪膳生;道光十一年33岁时,取辛卯科优贡生;道光十五年37岁时,方中乙未恩科湖南乡试解元,至此共历“乡试十一次”;道光十六年38岁时,方成丙申恩科进士,殿试时“廷对策为正副总裁所激赏,已置第一(一甲一名),后以语疵,落置十一(二甲八名)”。

书家 | “有清二百余年一人”何绍基(上)

何绍基《临礼器册1》 42.7×29.5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曾官至翰林院编修,历充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提调,武英殿协修、纂修、总纂,本衙门撰文,教习庶吉士。道光十九年任福建乡试正考官、道光二十四年任贵州乡试副考官、道光二十九年任广东乡试副考官。咸丰二年秋,受咸丰帝特简,提督四川学政。因感于知遇,直言无隐,以致权贵侧目,终于咸丰五年因言事罣吏议去职。

何氏的去职,是人生中的重大转折,此前何绍基仕途虽不如乃父何凌汉之通达,但毕竟可以借以施展他兼济天下之志,且得以尽交京师各类英彦,而失意后的何绍基无论是经济状况或者是交游,均不如前,唯有以执教度其馀生,间以卖字取资。

咸丰七年至十年,主讲山东济南泺源书院;同治元年至八年,主讲湖南长沙城南书院。同治九年以后东游吴越,主持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兼主浙江孝廉堂讲席。若非崇恩、曾国藩、杨昌浚、丁日昌等人相助,何绍基晚年必将生计无措。

书家 | “有清二百余年一人”何绍基(上)

何绍基《临礼器册2》 42.7×29.5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同治十二年七月,病故于苏州,享年七十五岁。以编修诰授中宪大夫,后以季弟绍京候选道,貤封资政大夫。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归葬于湖南善化县南乡八都石人冲内苦竹坡。

何绍基作为阮元门生,禀承乾嘉学派之遗风,生平于诸经、《说文》考订尤研审。尝据《大戴记》考证《礼经》,又著《水经注刊误》、《说文段注驳正》、《惜道味斋经说》等,博综覃思,实事求是。又曾欲纂办三品以下各臣列传,条例已具,因主司坚执不允而未果。

何绍基又为清晚期宋诗派重要作家,师法苏、黄及韩、杜诸家,随境触发,郁勃横恣,人以为得诗家举重若轻之妙。其主要诗学主张如“性情”说、“不俗”说,均对晚清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著有《东洲草堂诗钞》三十卷。

同时,何绍基也是清代晚期继阮元、包世臣理论鼓吹之后出现的首位重要碑派书家,书法会通颜鲁公、大小欧阳、李北海、苏东坡诸大家,晚年更是遍临汉碑,故能自成一体,其书法实践开赵之谦、康有为等人之先河。

书家 | “有清二百余年一人”何绍基(上)

何绍基《小楷黄庭内景玉经册》纸本 25×13.5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二、学书经历

何绍基的父亲何凌汉,“书法重海内,朝鲜、琉球贡使索书,应之不倦”,甚至曾“入乾清宫侍书,宠光稠渥,可谓极儒臣知遇之荣矣”。何凌汉的书法以“帖学”为主,曾多次临习褚遂良《乐毅论》、欧阳询《九成宫》和《醴泉铭》、智永《千字文》等。

父亲的审美观念以及取法,对于何绍基的学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岁以前,他“初从颜清臣问津”,临摹的是颜真卿的楷书。《忠义堂》颜帖,他全部手钩过,尤喜临摹《争坐位帖》。后来考进士,“廷对策亦以颜法书之”,可见何绍基这时的颜体功底己相当深了。

书家 | “有清二百余年一人”何绍基(上)

何绍基《隶书驾言游好五言联》105×28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学习书法贵在入帖后能出帖,有种传统说法认为临帖应做到酷似后方能换帖,才能做到入帖后,融会贯通,以创自家面貌,但何绍基的临帖法似乎是破了传统的,他临帖不讲究一点一画似古人,而是抓住法帖神韵,临学古人已孕育了变,确有其独到之处。

何绍基二十岁时,“始读《说文》,写篆书”,这是他作为书法家在书法道路上的真正的起点。“余学书从篆分入手”,因此他对北碑特别喜爱。尤其向往北碑继承汉隶笔法,结构谨严,方整厚实,雄健挺拔的特色。

道光二年,何绍基随侍何凌汉至山东留督学政。在山东期间,他多访金石,勤习北碑,并与当时的书画、篆刻家多有交往。

道光五年,于历下购得传世孤本《张黑女墓志》、旧拓《石门颂》,偏于对《张黑女墓志》的喜爱,何绍基曾有“黑女室”之斋名。《张黑女墓志》原石早已亡佚,孤本尤为珍贵。虽为正书,行笔却不拘一格,风骨内敛,自然高雅,堪称北魏书法之精品。

“余得此帖后,旋观海于登州,既而旋楚,次年丙戌入都,丁亥游汴,复入都旋楚,戊子冬复入都,往返二万余里,是本无日不在箧中也。船窗行店,寂坐欣赏,所获多矣。”从何绍基这番自叙中,即可知其习书之勤,又可知《张黑女墓志》对其影响之大。故《霋岳楼笔谈》中说何绍基“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志》,遂臻沈著之境”,这是言之有据的说法。

书家 | “有清二百余年一人”何绍基(上)

何绍基《隶书轴》 115.5x5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何绍基访碑、觅拓、购藏,都是为了临摹,借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穷日夜之力,悬臂临摹”,每次临摹,必使腰股之力,全部集中到指尖上,务必得到生气,才能成字。何绍基自称“于北碑无不习,而南人简札一派不甚留意”。

就这样,由于何绍基“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臂如生驹,未肯就羁勒,加以锲而不舍,其书法已逐渐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在清代,何绍基是继邓石如之后,极力推崇碑学,并主张在书法上发展个性的书法家。当何绍基见到邓石如篆隶及刻印后说:“惊为先得我心,恨不及与先生相见,而先生书中古劲横逸,前无古人之意,则自谓知之最真。”

咸丰五年,何绍基被以私罪免去学政以后,认为“人生荣华富贵变灭似云烟”,唯一的希望是自己的文字和书法能流传后世。因此,在他人生的后一阶段,颇致力于书法艺术。

何绍基经过初期、中期的长期艺术实践,深刻认识到“楷法原从隶法遗”。于是,他开始学习隶书,在晚清的书坛上进行了新的耕耘和追求。他这时己经过了六十岁,然而“自立门户”的理想,“不能自己”的决心,使他不顾年迈,坚持拼搏。何绍基自从学习隶书以来,每晨必深隶数纸。其中《礼器碑》和《张迁碑》用功尤深,各临百遍。甚至把临习法帖作为消寒妙法,这在书法家中间大概不会很多。

何绍基晚岁学书,不仅持之以恒,而且进而求不稳,求意境,求创造性,求个性发挥。因而,才能“熔铸古人,自成一家”。(未完待续)

书家 | “有清二百余年一人”何绍基(上)

何绍基《篆书论书轴》 103.3x62.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原文刊于《文物天地》杂志2016年第3期,图文版权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