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鱼纹盆“回家” 记者全程目击国宝回陕西 “签了好多字,盖了好多章,人面鱼纹盆终于回家了!这一天,我们整整等了50年!”2006年6月1日上午9时许,在警方武装护送下,国宝人面鱼纹盆顺利从北京抵达西安半坡博物馆,并举行了现场开箱仪式。本报记者作为国内唯一的媒体记者全程目击了这一重大事件。 6月1日早7时58分,由北京开往西安的Z19次特快列车缓缓停靠在西安车站。11号软卧车厢内,两名公安人员手提一个神秘的大纸箱准备下车。四名手持冲锋枪的武警战士以及西安市公安局的民警早已在站台上等候多时。
“人面鱼纹盆,你终于回来了!”前来迎接的半坡博物馆馆长张礼智激动地说。很少系领带的他特地选择了一条红色的领带,“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我们整整等了50年!” 9时许,在警方武装护送下,国宝人面鱼纹盆抵达西安半坡博物馆并举行了现场开箱仪式。本报记者作为国内唯一的媒体记者全程目击了国宝回家这一重大事件。 等待多年 始见庐山真面目 5月31日下午,陕西方面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办理借展手续,并共同对人面鱼纹盆开箱“验身”。下午2时40分,中国国家博物馆保管一部。两名工作人员慢慢地将一个四方形的蓝色纸箱抬了进来,放置在一个大方桌上。 原本谈笑风生的双方工作人员顿时严肃起来。半坡博物馆副馆长张希玲说:“我的心怦怦直跳,在半坡博物馆工作了20多年,终于可以看到人面鱼纹盆的庐山真面目了!” 当箱子打开时,一个经典的图案顿时跳入大家的视线:圆圆的人脸,一对笑眯眯的眼睛,嘴巴笑哈哈地大张着,嘴的两边各含一条鱼,表情诡异而又流露出几分天真……所有人的目光立刻聚焦在这件6000年前的宝贝上。 “真家伙就是不一样!”一位工作人员兴奋地叫道。眼前的人面鱼纹盆色彩非常柔和温润,全身油光发亮,神韵十足,而且整体渗透出一种红色,给人一种非常亲近非常有活力的感觉。 省文物局文物鉴定组组长呼林贵仔仔细细地查看每一个细部,很快他伸出大拇指做了一个肯定的手势。 50年了 这个梦终于圆了 第一次开箱、取出都由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完成,然后双方共同查验、签字确认。装箱封存则由陕西方面完成。“这是责任问题!”一位工作人员说。双方共同签字确认后,借展手续完成,人面鱼纹盆正式移送给陕西方面。 张希玲说:“签字时我的手都在抖,50年了,这个梦终于圆了!”呼林贵则兴奋地给大家发烟:“来,把咱陕西的烟抽一下,会抽不会抽,冒两口!” 半坡博物馆工作人员开玩笑说:“中戏毕业的学生很多,但章子怡只有一个!半坡出土的文物很多,精品也很多,但人面鱼纹盆就是‘章子怡',只有一个!” 秘密护送 国宝“乘”软卧回家 由于人面鱼纹盆属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国家文物局要求陕西方面一定要确保文物安全。 工作人员在原包装箱的外头又包了一个商用的纸箱子,一是起到缓冲带的作用;二是避免引人注目。 下午3时35分,半坡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完成点交手续。西安警方开始正式介入。只有极个别几位民警和保卫人员才能接近国宝,其他随行人员不再跟随。他们的行程和时间属绝对保密。据了解,原本打算用汽车护送,但考虑到陶制品非常脆弱,很难保证不受颠簸的影响。最后决定采用火车护送。全程护送由西安市公安局文化保卫支队负责,省武警总队一支队负责西安火车站的警戒和市内护送。 下午6时许,在北京警方的大力配合下,人面鱼纹盆“乘坐”警车直接开进了北京西客站的站台,上了火车11号软卧车厢。此时,所有乘客还未开始进站。 在火车上,人面鱼纹盆“下榻”的包厢始终紧闭着门,任何人员不得入内。民警们一夜未睡。人面鱼纹盆时隔50年后首次回“娘家”探亲,那份激动自然可以想象。也许,她也难以入眠。 直到6月1日上午到达西安车站时,11号软卧车厢的列车服务员才得知自己车厢内竟然会有国宝级的“贵宾”,她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据悉,人面鱼纹盆将于6月9日起在西安半坡博物馆与观众见面,展期一个月。本报特派北京记者秦子 验证 人面鱼纹盆会不会有假 也许有人会问:“这个人面鱼纹盆会不会有假?” 据了解,人面鱼纹盆自上个世纪50年代出土后,便被送往北京,先在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停留了一段时间,1959年调至中国历史博物馆(2003年,该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成立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其间很少有人能够见到实物。 知情人士表示,不少文物收藏部门都在复制人面鱼纹盆,很多图册上的人面鱼纹盆的照片其实都是复制品的照片,一些博物馆展出的也是复制品。毕竟发掘时间太长了,而且又几经变动,这中间会不会有什么变化?来北京前,省文物局文物鉴定组组长呼林贵把收集到的所有关于人面鱼纹盆的资料详细看了好几遍,发现很多地方的记载和表述都不一致,越看疑惑越多。现在这件人面鱼纹盆会不会也是复制品? 经过鉴定,这件就是真品。呼林贵说,真品油光发亮,而复制品的颜色就非常模糊;从这件人面鱼纹盆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制作时留下的凹痕,复制品是没有这些的。 人面鱼纹盆为何会泛出红色,有关专家推测说,一是选材,制作人面鱼纹盆的土里可能含有能够产生红色的原生矿;二是制作中采取了压光的工艺精心打磨,所以这种红色是经过二次处理形成的。本报特派北京记者秦子 见证 激动人心的30分钟 6月1日一大早,记者便早早来到了西安半坡博物馆等候人面鱼纹盆的归来。虽然它还没有到达,但十多家媒体的记者已经早早等候在这里。 7时58分 是人面鱼纹盆搭乘的Z19次列车抵达西安的时间。“已经安全抵达火车站!”、“已经到韩森寨了”……振奋人心的消息不时传来,等待的人群一阵阵兴奋。 9时整 悠长的警车笛声在众人的期待中传来了,已经等候多时的人们振奋不已,记者们更是举着“长枪短炮”抢占有利的拍摄位置。 9时02分 4辆轿车缓缓地驶进了西安半坡博物馆。在围绕著名的“半坡姑娘”雕像转了一圈后,载着人面鱼纹盆的红色别克车停到了博物馆接待室门口。 9时05分 在4名荷枪实弹的武警保护下,严密包裹着的人面鱼纹盆包装箱,被两位戴着白色手套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转移到了接待室,安置在铺着墨绿色桌布的台子上。 9时08分 简朴的“人面鱼纹盆抵陕开箱仪式”正式开始。两位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封条、包装等一层一层揭开。周围的人纷纷屏住呼吸,等待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9时10分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带着神秘图案的人面鱼纹盆呈现在大家面前。虽经长途奔波,有着6000多年历史的人面鱼纹盆依然是“神采奕奕”。 9时30分 开箱仪式结束。在武警的保护下,人面鱼纹盆再次蒙上神秘的面纱,被小心翼翼地装进箱子,送进了半坡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短暂“休息”。 手记 她的价值 一 时隔50年,人面鱼纹盆终于踏上了故土。当人们打开箱子请她沐浴故乡的阳光时,她依然紧闭着双眼,依然是羞涩的神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阳光没有变,依然是6000年前她熟悉的阳光,可这6000年,故乡经历了多少风云往事,早已物是人非。 有人问,这个陶盆盆到底有啥价值? 一个东西能存在6000年而且还将存在下去,这就是价值。多少生命还在存在的时候,就已被人们忘记。不要说6000年,就是这短短的50年,就可以让多少生命灰飞烟灭,在历史上连个刻痕都不会留下。 这就是她的价值。 对历史,学会尊重。 二 昨天是“六一儿童节”,人面鱼纹盆在这一天抵达西安纯属巧合。 有人会问:“为什么是巧合?” 这与人面鱼纹盆的用途有关。在半坡母系氏族时期,小孩子备受重视。他们夭折以后,都被装进了一个陶罐子里,而陶罐口上会盖一个绘着精美图案的陶盆,人面鱼纹盆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用途之一源于对生命的爱护。 小生命没有成人就夭折了,他们的灵魂会漂移不定,所以大人们要给他们一个母亲般的温暖的家,这对灵魂是一种爱护。从人面鱼纹那恬静而慈祥的面容上,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这种温暖。 这就是她的价值。 对生命,学会尊重。 三 提起西安,会让人想到周秦汉唐;提到人面鱼纹盆,会让人想到半坡姑娘。 西安人喜好说曾经的风云,这里有很多王朝的沉淀。所以西安人喜欢怀旧,而且怀得很遥远。人面鱼纹盆比周秦汉唐更遥远。 西安人喜好“大”,人面鱼纹盆很“小”。西安人喜欢谈大政治,但很少讲小生活。西安人雄浑有余,精致不足。人面鱼纹盆是精致的,带给了我们一种温情和别样的风景。 这就是她的价值。 对生活,学会尊重。 四 人面鱼纹的图案,带给了大家无数的遐想。 仅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解释就有30多种,这种解释还将继续下去。人面鱼纹是一个谜,这个谜,也许永远不会解开。很多学者不懈地为之奋斗,所有人的付出,都认为自己会向前迈进半步,但每一个人的付出所得到的结论,目前都未得到半数以上学者的认可。这恰恰是人面鱼纹盆最诱人的地方,永远给后人一个遐想的空间。 这就是她的价值。 对未知,永远憧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