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为何敬隐士?

 昵称30232863 2016-03-17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为何敬隐士?

(2016-03-16 14:02:32)


        与孔子同时代的许多隐士都对孔子持批评的态度。在这些批评声中,孔子似乎就是一个充满缺点而又执迷不悟,到处求官而又徒劳无益的庸俗之人。虽然客观地看,隐士和孔子代表的是不同的处世价值观,但令人疑惑的是,面对隐士们这样毫不留情的讽刺挖苦,孔子非但不生气,反而对之大加赞赏。难道他真的认为自己错了吗?对于一个理论完备,内心坚强的哲人,这种异常的举动应该如何解读呢?孔子这种反常的表现背后,到底隐藏着他内心深处的什么秘密呢?

    对于隐士,孔子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他到周朝问礼,专程拜访了老子。老子虽然自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隐士,但是他代表隐士,是隐士的思想家。在楚国遇到的那个狂人,话带讥讽,孔子还连忙下车去见他。子路遇到的那个老人,孔子还让子路回去看望。也说明孔子想听一听这些隐士的高见。不像子路,孔子没说过任何有伤这些隐士的话。这说明孔子对他们是心存敬意的。

    按照孔子的思想,他本来也应该成为一个隐士的。他发表了很多称赞隐士、提倡隐士的高见。

     孔子赞过蘧伯玉为君子,蘧伯玉不就是国家有道时,出来做官;国家无道时,收起自己的才智隐居吗?相对地,孔子对那些不管社会有道无道都出来讨生活的人评价并不高。就在称赞蘧伯玉的同时,也对史鱼有个评价:“正直啊,史鱼!国家有道,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也像箭一样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孔子把蘧伯玉称许为君子,而只用“直”这一单一品质来称许史鱼。虽然都是赞许,但是轻重有别。我在另一讲中曾经推测,孔子这种评价有点儿人情因素,因为他两次到卫国都是住在蘧伯玉家。换个角度看,孔子称赞蘧伯玉的深层原因,也许是他的隐士思想。这两种说法是兼容的,因为他有隐士思想,本来就赞许蘧伯玉这种人所以他乐意与蘧伯玉交朋友;因为趣味相投,蘧伯玉也乐意招待他。

孔子又把人分四等: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在孔子看来,贤人避开社会而隐居,其次是避开到别的地方去,再次是避开别人难看的脸色,最后是避开难听的恶言。那帮隐士不正是“避世”之人吗?他们自然属于贤人。

孔子只做到了后边较低层次的贤人。孔子第一次离开卫国,就是因为有人向卫灵公进谗言,以至卫灵公不信任他,这叫“辟言”;孔子再次离开卫国,就是因为卫灵公跟他说话的时候,望着天上的大雁,不把孔子放在眼里,这叫“辟色”;孔子后来离开陈国,因为那里连年战乱,已成为“危邦”,这叫“辟地孔子一辈子都没有达到最高层次的“贤人”,因为没有“辟世”。

        孔子明确提倡:“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可见,孔子不仅不反对隐士,他自己本来就应该成为其中的一员。孔子甚至把该做隐士而不做者上升为道德问题。原宪问孔子什么是羞耻,孔子回答说:“国家有道,出来做官拿俸禄;国家无道,出来做官拿俸禄,就是羞耻(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

        孔子的隐士情结也表现在他夸颜回上。根据《论语·述而》,一次在子路在场的场合下,又开始夸颜回了:“用了就去干,不用就隐居起来。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这还引起了孔子和子路之间的一场口角。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大概是因为孔子从颜回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孔子又从美学的高度概括了隐士的生活:“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隐士不就是一帮快乐山水行的人吗?他们自然是智者,仁者,所以孔子才尊敬他们,接近他们,想听取他们的意见。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正是怀着对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孔子才会在遭遇隐士们的指责时,表现出格外的宽容。然而,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孔子这么喜欢隐士的生活,那他为什么没有选择隐居,反而走上东奔西走,游说诸侯的道路呢?

        孔子对隐居生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一段话可以说明他为什么不选择走隐士道路的原因。    

        孔子说:“看见仁义,趋之生怕赶不上;看见邪恶,避之如同手进了开水。我见过这种人,我听过这样的话。以隐居来求得自己的志向,以实行仁义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过这种话,没见过这种人。”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

         在孔子看来,以隐居来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只听到有人这样说,没见到哪个人做到了。你想,一个人天天与鸟兽为伍,天天畅游于山水之中,饮山泉,食野果,脑子里净得像蓝天一样,顶多有几丝浮云,任何实实在在的东西都不存在了,哪还谈得上什么远大的志向呢?孔子是个有大志向、大担待之人,所以他不能隐居。

        孔子的思想很丰富很复杂,不同的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方面,就会选择不同的生活道路。原宪感受到了孔子的避世想法,所以他在孔子去世时,逃亡到杂草丛生、低洼潮湿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个隐士。子贡领会到了孔子有担待的一面,要救世,要惠及众生,所以他经商从政,结果,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和原宪都是忠实于孔子的优秀学生。

孔子一生都在出世隐居和入世为官的矛盾中挣扎,然而他还是把生命中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唤醒无道的社会中。孔子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他的身上究竟有哪些常人所不具备的特殊素质,在推动着他从事这项影响深远的伟大事业呢?

        孔子看见水,首先不是欣赏它的美,而是感到时光的流逝,时不我待: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孔子看到青松,不是欣赏它的婆娑多姿,而是想到它的品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孔子对一水一木的态度,背后就是他的志向啊!

        中原大地,在两千五百年前的生态环境,一定要比今天好得多。到处应该是好山,好水,好风光。孔子一行周游列国,用今天的眼光看,也可以说是出国旅行,游山玩水。但是孔子虽然爱山爱水,一点儿都不从容,从来没有停下匆忙的脚步,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他们总是显得那么紧迫,那么不安,因为他们认为太多太多的社会问题等待着他们去解决。孔子也不是不想啊,你看曾晳提了一个小小的春游计划,和一帮同龄人,再带几个小孩,穿着春天的服装,迎着和煦的东风,到河边游游泳,唱唱歌,就让孔子如此激动不已:“我赞成阿点的想法呀!”这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然而对这位有担待的伟人来说,就是很奢侈的生活。

        隐士们都在躲避孔子,排斥孔子,挖苦孔子,但是有一个人很另类,他就是《论语》所说的“仪封人”。有种说法,这不是一个真实的人名,而是指封在仪地的官员。请看: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

        这个仪封人也是在关注着社会,所有的君子来到他这个地方,他都会珍惜这个机会,向他请教。所以这个仪封人也应该是见多识广,了解各个“君子”为医治社会问题而开的药方。他与孔子一番促膝谈心,出来满怀信心地跟孔子的弟子讲:“你们不要担心失去什么。天下黑暗无道已经很久了,天将把你们先生当成木铎。”仪封人用的是比喻,话并不好懂,对此后世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尽管说法不一,但是,仪封人的话是积极的、乐观的。木铎,一种铜质木舌的大铃,古代宣布政令或在战事中使用。鲍鹏山先生的解释是,这里是用木铎比喻孔子将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我的看法与鲍先生的有所不同,木铎主要指的是唤醒世人的警觉,避免被黑暗无道的社会所吞噬。也就是说,仪封人认为孔子的使命主要在“唤醒”而不是“凝聚”。不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孔子从来都没有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但是他确实起到了唤醒世人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有识之士、志士仁人,他们不仅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也以苍生为己任,以民间思想家的身份,来思考无道社会的出路问题,结果演绎出了横跨三百余年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期,而孔子则是开先河者。所以孔子的贡献,远远超越他的著述,也远远不限于他的时代。

        孔子有强烈的使命感,更重要的是,他拥有实现自己志向坚定不移的精神。孔子称赞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孔子不仅说到而且也做到了。你看,在陈蔡被围困期间,弟子们饿得都站不起来了,子贡提议能不能降低些标准,让诸侯能够接受,孔子坚决不答应,而且还批评子贡志向不够远大。在卫国,卫灵公把色放在第一位,与南子同车,而把德放在第二位,让孔子座驾随后,孔子立马就走,毫不眷恋位置。孔子的人格魅力,就像严冬的青松,好大一棵树,任你狂风呼,风雨中你昂起首,冰雪压不服,你把绿色的祝福带给了人间,留给了历史。

        孔子周游列国,跟我们今天出国旅行、逛世界是大不一样的。我们看到国外的风土人物,除了新鲜、好奇外,不会想到那里的事情与我们有关,我们也不会想去管人家的事情,因为想也没用。即使已经定居国外,拿了人家护照,也是这种心态,只要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安逸就行,谁会想到去管人家的闲事。比如,方今旅居法国的中国人士不少,谁会因为法国总统莎科齐找了模特布吕尼,愤而辞去高薪的工作,到意大利去谋职?莎科齐的好色程度绝对超过卫灵公,最近网上到处风传这二位在海边戏水的场面,那可比卫灵公与南子招摇过市火爆得多。可是,孔子脑子里早就有了“好大一个家,家里养了两条龙,是长江和黄河”。你看,孔子不仅认为诸侯国的工作岗位,他有同等的权力去竞争,诸侯国君的毛病,他有同等的义务去改正,诸侯国的社会问题,他有同样的责任去解决。而且,他的学院一开始就是“国际化的”,哪个国家的学生都有,并不是山东省的地方院校。所以,读孔子就能读出“一个家”的感觉。

不管遭遇什么样的挫折,始终坚守理想,以积极的姿态去改造社会,是孔子的可贵之处。这种勇气与坚韧,千百年来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之所以被推崇为圣人,无疑与他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有关。

        夫子如果不是为了天下,他很可能就是一个隐士。

        后人敬仰孔子,因为他有大志向、大担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