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导学案

 江山携手 2016-03-17

导学案原本是民间产品,很少有官方媒体或学术刊物对此进行推介。可是它的影响波及面很大,不少学校把这作为教学提质的重要行动策略。因为它具有一定生命力,于是引发了学术界的注意和争论。隶属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的《基础教育课程》2012年12期,有专栏文章讨论导学案的问题。

近日,也去看导学经验,在那个区域也希望把这个经验进行推广。导学案被学校偏爱,有几个背景原因:其一,工业化滥觞,把效率第一的价值传送给了教育,而且与应试价值合为一体。于是检验教学效率所形成的压迫机制在教育管理中被普遍采用。从期末考试,前移出现期中考试,再进一步减缩时间,衍生出月考、联考等,教师又增加小测;如今进一步密排考试,出现了一课一测,一课一清。考试检验学习的转化率,并关注成绩排位。把排位的变化作为教育管理所追踪的方面,由此启动教育的督导机制,教育的压迫力主要体现在这里。学案导学强调内容具体化,教学集中与此,这就为一课一测,做到当堂清奠定了基础。可见,学案是在这种带有压迫特征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其二,教育的基本形态没有摆脱高负低效,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支配时间都被应试的行为所挤占和剥夺。体现在训练上,就是高强度的,教师也缺乏选择性,因为教辅图书类型繁多,教师用以作为自己教学依托的有那么一些,教后就练。我们知道这些教辅做不到与教师的教学适切,与差异化的学生适切,因此这也是客观造成教学低效的一个原因。而学案提供的学习内容与练习设计无疑来自教师的创作,是最能体现适切性的。因此,在实践中证明它也是有应用效果的。其三,课程改革中倡导教学中对学生主体价值的彰显。需要构建新型教学,教师适度放权,少讲一些,给学生自主学习一些空间。而导学案为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方案和依据,是为自学导航的。因此这也是课改中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把手。其四,导学案把课前与课后两个时段都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课前自学。这无疑是在目前学业压力巨大,学习时间充斥作业的条件下,很难做到的。于是我们的基本课堂都是如此状态:教师有备而来,占据知识高位,而学生不知学什么,对于新授是陌生的,这就使得课堂上存在信息位差。教师因为掌握话语权,是知识权威,于是依旧掌控课堂,不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而因为导学案的客观存在,需要学生课前预习,于是把知识由陌生转化为熟悉,为进一步进行课堂的经验分享或对话交流奠定了基础。这也使得导学案的确有助于课堂教学改革所倡导理念的落实。

导学案基本还是纸笔形式的练习,而且在推介中,其科研成分少,研究人员的干预不多,于是教师很容易把发自学校校长的指令,演变为练习题的设计。这就是说,学案容易变为练习卷,而丧失导学导教的功能。学案其实是前置性的课后作业,课后时间学生需要对于即将开始的新学习有所了解,于是加以预习,这个过程更主要体现为教材的提前阅读,因此,这个学案应该是预习导航的作业,具有学习前置特点。

这样看,它也是作业。需要与课后作业同样看待,而且因为都占据课后时间,也需要进行统筹。作业的价值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巩固性作业,就新学内容进行迁移性训练;二是延展性作业,就是根据学习需要,就新学内容进行难度和范围的适度延展,以给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扩展的空间;三是前瞻性作业,也就是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这样看来,学案导学要发挥作用,需要研究两个应用层面:其一,怎么设计一个合理的学案?其二,怎么应用学案来导学?

因为学生学习有差异,学科学习本身也有差异,所以在具体的设计细节上不能统一。可是学案特定的价值决定了它是学生自学的把手,其呈现内容自然需要有稳定性。如,学习内容,即知识和能力要明晰化,也就是说,有必要告诉学生学什么;再如,学习的路径要清晰化,你需要学生走那条路,用什么方法自学,这些思考在学案中要体现出来。

而且自学的产品约有两个,一是,学会的二是不懂的,所疑惑的。第二个方面也是最为主要的学案呈现内容。因为学生独立学习已经会的,不需要课堂再重复,不讲才会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独立学习是有必要的;我们的教学关注集中在通过自学学生还是不会的,这才是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学生交流的平台,以及教师自己知识高位引领的优势,来解决的问题。

由此看,学案一定给未知和疑惑留有空间。这不是一般性作业,与巩固性作业差别很大。

若学案设计合理,就会为教学应用打好底子。刚才其实已经涉及到学案应用了,就是合理的,最佳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生不会的。课堂的推进需要分两步:第一步是,学生经验分享,就疑惑问题做互动性讨论;第二步是,学生集体讨论不解的问题,需要教师关注和介入进行教学点拨或讲解。

由此看来,学案导学预定的课堂也会与现实的一般课堂不同。也就是,它是学生自学讨论的一个延伸时间和空间。过去,我们组织课堂教学所假定的,就是要学习的新知是学生不会的,因为以学生普遍不自学为前提,所以也基本是如此状况。而且,以为课堂的新知非要老师讲授,他们才会,而不能调动学生资源统筹和规划课堂。这自然把课堂演变为教师的讲堂。学案导学,因为突出重视了自学环节,有了提前的学习,即预习,那么必然导致两种情况在课堂中的发生。第一,有讨论,或者是小组交流展示,或者是集体交流展示。第二,教师不能一讲到底了,他只就主要疑惑进行教学点拨,讲的就少了。你看,杜郎口的课堂是不是具有如上特征啊。我们自然明白杜郎口教学的立身之本是抓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前置学习。

我们很多学校引进学案导学的做法,可是还只是在形式上多关注,甚至把这演变为了练习题类的作业。教师教学形态,学生学习形态没有本质性改变。

若能引导学生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做到前置性自学,即预习。把自学不懂的,遗留给课堂询问和探究,这样课堂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这就是课改强调“教学是生成的”理念的由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