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谢并洋老师观摩刘冬梅主任名师工作室活动,有问题与我探讨;并附寄两文,一篇谈课堂的动态生成,一篇谈讨论式教学的异化与回归。 一并回答,也与任春涛老师交流。 谈三点关于新课堂构建的认识: 其一,新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初任教师,所有的教学经验均来自其他先任教师的传授,或是他们主动的点拨,或是自己主动的观摩。因此,我们的教书与他们高度近似,这或叫仿真课堂。我们学习上课,若做到有模有样,这是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样的教学发展的路子,也被称为“师师相因”。只是到最近,源于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业内开始强化科研意识,倡导用先进的理念和思想改造课堂教学。也就是说,我们期待的教学是,要从教师交给我的基于经验的教学,演变为用科研做先导的更为合理的有效的有价值的教学。简而言之,旧的教学是经验主导的教学,新的教学是科研主导的教学。 我们习惯的教学其实是经验基础的教学,教师经验在这样的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谁来告诉你,这个课好与不好,如我自己的评课,多依据的就是经验的积淀。而我们要构建的未来课堂,应该是科研基础的课堂,本着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课堂,于是给了这样的课堂一些科学的,更加尊重规律的特质。我过去用过余映潮老师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这是有说服力的。我以为一般人在教学发展中走的路子是由教而研,就是先教书,再研究。研究是教学的后续。因此我们的强势在教书,不在教研,教学的合理性和科学说服力都不足。而余映潮老师五十六岁之前,下面的话来自他的发言,因为别人不信服他说课评课,才尝试把自己的想法直接运用于上课。所以,他走的教学发展的路子是倒溯着,先研后教。这就给他的课堂带来了异质化的东西,他的强势在研究。也就是说,他的教学更加合理和科学。 余映潮老师的先研后教,所彰显了一种新课堂的发展道路,这个样例能够告诉更多教师,要构建新课堂需要有科研做奠基。近日,与一位老师共同备课,她把设计的教学方案给我看。我觉得知识容量很大,而缺乏方法的点拨。教学不应该走知识宣讲的路子。新课堂首先要背离知识第一的理念,要用方法引路,然后由教到不教,由学生迁移方法自学,即自能读书。我之所以要颠覆她的设计,源于我对课堂的思考,这是用研究做铺垫的。因为,在我的信念里,构建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课堂,远比上出漂亮的活泼的课重要。 新课堂的诞生注定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息息相关。上出漂亮的课固然重要,用魅力感染学生,试图用思想教学,尝试先进理念转化为课堂行为,这些研究的基础更为必要。 当前,教师发展中科研的基础要好于过去,这也是我们能够期待科学与合理课堂的原因。 谢老师关于观摩课的质疑,说明你开始用理性思考和做出判断了。一节课,若阅读文本,大致分成三个阶段,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把握内容;三读课文,分析鉴赏。若一首诗歌,已经理解了内容,再去逐句解读,甚至还要翻译成现代语,颠覆诗歌审美,觉得处理上可商榷。 其二,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 课改之后,教学生成变得重要。这是为什么呢?一般课堂有三个核心要素:教学内容,或说是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自然是预设的,教师因素是可控的,也就是说,若教学较多依赖教材和教师,形成知识本位或教师中心主义的课堂,那么这样的课是可以预设的。若预设充分,就能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我们也把如此,叫做教师主导的课堂,或教师强势的课堂。新课改之后,我们主张教师适当把课堂学习主动权利返还给学生,也就是增加学生在课堂的活动和回应。于是学生成为这个课堂最大的变量,他们注定将决定课堂走向,这样的课出现了变数。教师若在学生主体自觉性很强,能主动合作学习的课堂里,对于多样化的学生反应,没有应变的能力,这时的课堂学习或者失控,或者失效。 谢老师对于讨论课的无效问题做了剖析,而且看到症结在双主体的平衡态没有良好的构建,或者是教师主导压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或者是教师放任学生泛化讨论而失去了必要的教学引导,或者是教学互动失去了文本的依据而成为生活主题的空谈,或者是单纯追求课堂活动化与气氛活跃而游离于学习主题,或者讨论中存在某些学生不活跃的死角。这些讨论的偏误概括是准确的。 既然在谈讨论课的问题,那就入这个题更为清晰一点。而分析症结的时候,再涉及所谓主体异化。一些概念要厘清,如双主体,异化,讨论式课堂。 动态课堂的构建,强调教师疏导的价值取向,这是必要的。以此可以构筑几条线:动态调控,指向重视文本研读;动态调控,指向重视学生思维发展;动态调控,指向利于师生和谐对话;动态生成,指向落实综合素质发展。等等。我解读,谢老师你在文中主要谈的是教师疏导的价值取向。 其三,课堂中的讨论与教学对话 课改依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验稿中即提出“对话”的概念。而且,在课改理念中也倡导对话式课堂。可是至今缺乏关于对话课堂的概念分析。 在实践层面,对于这个所谓对话,作出了直观解读,以为需要增加一些关于问题的集中讨论,包括学生之间的对话和师生之间的对话。课堂中的讨论由此得以泛滥。 在教师一言堂的环境里,赋权给学生可以参与讨论,而且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是课堂教学思想的一次脱离巢臼的革命性进步。然而,因为我们并不理解真正的对话,有前提条件,需要学生要提前学,对于新知与教师同步学习,才可能颠覆教师的知识权威,形成真正意义的对话。对话在本质上是学生本于先学基础,构建一个经验分享的机制,并且逐步弥补学生认知落差的一种学习形态设计。 讨论是对话的一种方式,可不是唯一的方式。也不应该为了讨论而组织讨论,使得讨论泛化,虚化,或失效。 有价值的讨论需要考虑几个问题:讨论什么?是否有探究价值的语境?即讨论需要根植于现实生活。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有价值的讨论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讨论的自学基础是否具备?没有自读,形成个体经验,就没有必要进行讨论。讨论中怎样做到思想深化?肤浅的讨论很容易出现,即若离开教师的干预,学生的讨论是难以往深广处发展的。 思考解决如上问题,也许有助于我们思考有价值的讨论式课堂的构建。 另,文章中说理需要举例,包括课例,需要注意典型性。要注明课例来自哪里,即出处。尽量不要依靠见闻来说理。我这里发言是随笔,不是科研论文。所以,我说话就随便,少科学理据。在科研论文的写作时不要走我的随笔路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