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西青九十五中听课感言

 江山携手 2016-03-17

在西青九十五中参加天津市初中教育委员会第二届年会,有机会听了两节语文课。这次会上选择同课异构为研究模式,课题为《孙权劝学》。

这是一篇小短文,文言,适合一节课处理。上课老师都姓王,一男一女,来自初中普通学校,都是曾经教学获奖的老师,很会教课。

听闻后,要我评课,集中谈一个话题:关于解放教学生产力的问题。教的效果与学的效果,已经成为了目前教学的本质追求,而两者效益取决于主体人的状态和能力。从精神层面上,之于教师的学校管理和之于学生的教学管理,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体关怀和主体尊重不足。中国的教育带有威压特征,校长威压教师,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教师,驱动教师实现自己的构想;而教师同样也是一切都出乎好意,替学生想好一切,然后驱动他们做事。我们在教育管理和教学管理中都要有人本思想。在教师那里就是师本,在学生那里就是生本。

这样就生发出两条语流线:

一条线说师本。我以为,在学校管理中,需要有共同教学模型,即教文言文、教《孙权劝学》一定要有教师共同遵守的规律或规则,这是教学都要恪守的。然而教师彼此差异性很大,这节课的男老师,性格温婉,说话比较舒缓,于是课堂精于设计,细节处理比较合理;而女老师则是一个性格爽快的人,说话比较直接,与学生天然亲和,她的优势不再精细化,而在人性化,于是她调动学生参加活动和讨论,课堂气氛很活跃。我们可能很难要求两位老师在教学上形成统一风格和按照同一模型教学。这就是教学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问题。我一直以为中国的科研不够成熟,总是就一点做强化,或者好的不得了,或者就是坏的要不得。不能持公论,这就是不能产生科学。在教师发展上,我们需要主导课型和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从自己特点出发,研究适切性的教学。

一条是说生本。这些年轻教师在经历了课改的风雨洗礼之后,思想上都有了很大转变,其学生意识与教师绝对权威语境中的教师意识已经不同。

他们有两个优势:一是,面上着微笑,态度亲和,注意拉近与学生距离,没有冷言冷语,尊重学生,爱护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师课堂态度问题,年轻教师表现很好。我说,课堂上教师的面部保持微笑,这个职业素养,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服务思想。因为在生活中有体会。过去中国的服务业没有市场化,也对服务员进行岗位教育,但是态度好的少,每次进商场几乎都能看到与顾客有冲突。现在的服务员服务要热情了,因为自己的摆位正确了:顾客是上帝,自己要为他们提供服务。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也需要建立服务意识,我们需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辅助。二是,注意与学生展开对话,课堂上教师不再垄断发言,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至少在公开课上消失了踪迹。所以,我们能够观察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彼此交互的活动非常多,教师注意倾听和提问,与学生多人次交流。

在肯定优势的同时,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突出学生课堂作用的表现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本。如下的课堂,从某种意义上,学生还是在教师规定情境下的完成规定动作,如运动员上训练课。课堂中导学特征是明显的。我要学生发言,其思考也是有规定性的。学生是思想和思维受教师约束的,即按照教师的标准思考。教师的强势非常明显,而且越是优秀教师的课堂这种强势特征越明显。

教师导学,为学生学习铺路,使得学习便利,效率很高,由此课堂知识产出率是好的。我并不反对教师上课强势和教师上好看的课。这种课教学应用的技术化和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之于普通教师而言,很难习得这个模型和走这个路子。换一个老师,课堂上讲这么多,不断地提问,要求学生与自己互动,教师的应对若不合理,注定就浪费时间,还不如把时间交给学生自学。而且,我常常想,把课堂的教师约束力稍微放松一点,会怎么样?这两节课中,那位男老师上课处理更为精细,似乎教学失误少,但是学生也比较拘束;后一节课的女老师,则是开放的性格,给了学生更多时间读课文,用各种他们喜欢的方式,最后学生有了积极性,参与的热情比较高涨。教师的教学的稍微粗放一点,不想成为一种优势。这说明,学生太被约束,不利于调动积极性。再说,这两节课带有导读特征,学生的思考力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他们都讲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孙权、吕蒙、鲁肃,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我想,一篇小短文,在讲述一个故事,其主人公是谁呀?两节课两位老师都没有讨论,学生也没有提出来。这是一个小问题,却没人得到关注,说明什么?在教师和学生还不是自己读书和思考,都是迁移某些规定的东西。没有思考的课堂,没有思想的课堂,怎么出产有个性发展的学生呢?

导学的课堂,之于上端学生,在思想上是具有制约性的。

所谓生本是对所有学生的关注和提供服务。这样的要求可能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太过严苛。其实把问题摆出来,不是问责上课教师,这是需要所有语文老师都关注和思考的。

  • 标签:听课 导学 
  • ·Re:在西青九十五中听课感言 (2012-4-4 18:53:00)石春翔
    石春翔这就是教学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问题
    以下为赵福楼的回复:
    师本关怀的意识强大后,个性化的问题就会显著。
    ·Re:在西青九十五中听课感言 (2012-4-4 0:35:00)shadow(游客)
    shadow(游客)我是个刚毕业,没什么经验,“胡乱”上课的老师。这课我刚上了,上得我快窒息,因为这些学生上学期的语文老师教文言文,是在课上给他们看译文,课后又叫他们背译文的,你叫我情以何堪。我觉得关于这课的教参,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贴标签似的,没意思。
    以下为赵福楼的回复:
    文本中若没有人物的灵动和文字的优美,这个语文就剩下教条了。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Re:在西青九十五中听课感言 (2012-3-27 8:56:00)赵凤霞
    赵凤霞赵老师,你如此热情,非常感谢!我有点儿得寸进尺,还想问你问题,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我,可是又怕耽误你宝贵的时间,所以恳请你有时间了再回复吧,我不着急。还有我提的这些问题都很幼稚,还望海涵。
    解读文本的时,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最好能个性化解读,最好别走前人走过的路,最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我这说不知道清不清楚?对不对?而学生做现代文阅读的时候答案是统一的,或者说是在统一的基础上可以有相近的解释。这样的话,可不可以说:文本解读和现代文阅读是矛盾的?
    我的提问完毕,呵呵
    ·Re:在西青九十五中听课感言 (2012-3-27 8:42:00)赵凤霞
    赵凤霞赵老师,万分感谢你!百忙之中,还想着回复我,谢谢!你的指点让我豁然开朗,让我对“以学定教”有了新的理解。
    这些我都保存下来了,没事儿了慢慢体会!
    ·Re:在西青九十五中听课感言 (2012-3-26 22:09:00)赵凤霞
    赵凤霞学生先自学,然后提出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然后确定教学内容,这应该是先学后教之中的一种吧。这种方式放的时候容易,收的时候较难,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有的时候我也尝试过,更多的时候确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有的时候真的不知道将走向何方......
    赵老师,还有其他方式的以学定教吗?盼赐教!
    以下为赵福楼的回复:
    因学社教是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的提出是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教师主观化确定教学目标和计划,而替学生做主,包办一切,从而用教的强势引领压制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精神。制定教学规划,上课讲什么,听听学生的,遵照学情才有针对性。就语文课而言,几乎每一节课,都是老师预定了字词、段落、语句和内容理解、结构分析、特点评析等学习项目。这些哪些是学生已经会的,哪些是学生与人商量可以会的,哪些是学生独立就能会的,哪些是教师辅助和讲解才能会的,这些问题只有搞清楚了,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于是,我们有一个认识:合理的教学是因学设教和因材施教的。因学设教,是制定课堂教学计划(教案)时的一条执行原则。它也可能体现在课堂实施中。例如钱梦龙老师上课,先要学生自学,找出问题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交到老师这里,老师进行汇总确定上课的探讨内容。在上课时,也是问题驱动,先由学生自己分析讨论,不会的时候教师再帮助和解答。你看,钱梦龙老师教学的时候,没有这个词汇——“因学设教”,也没有这条原则,而他的教学走的就是这个路子。这说明合理的教学最终都会走到一起来。现在杜郎口的教学也与此类似。另外,在教师实践中,或许产生新的教学模型,以适应这条原则。
    ·Re:在西青九十五中听课感言 (2012-3-26 22:08:00)赵凤霞
    赵凤霞学生先自学,然后提出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然后确定教学内容,这应该是先学后教之中的一种吧。这种方式放的时候容易,收的时候较难,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有的时候我也尝试过,更多的时候确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有的时候真的不知道将走向何方......
    赵老师,还有其他方式的以学定教吗?盼赐教!
    ·Re:在西青九十五中听课感言 (2012-3-26 16:33:00)赵凤霞
    赵凤霞课堂中导学特征是明显的。我要学生发言,其思考也是有规定性的。学生是思想和思维受教师约束的,即按照教师的标准思考。教师的强势非常明显,而且越是优秀教师的课堂这种强势特征越明显。
    其实很多课堂都是这样的,教师掌控了课堂,学什么教师说了算。这似乎和“以学定教”相悖,让“以学定教”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我都现在都不知道如何“以学定教”,真的,还盼赵老师指点一二,谢谢!
    在教师和学生还不是自己读书和思考,都是迁移某些规定的东西。没有思考的课堂,没有思想的课堂,怎么出产有个性发展的学生呢?
    就我而言,这的确是个问题,放开课堂,怕收不住,尤其是公开课;不放开课堂又束缚学生思想,这真是为难!平时上课还好一点儿,一到公开课上就多了功利之心,有的时候不敢放开,或者是没有本事放开!
    以下为赵福楼的回复:
    我问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要上课?我们一直在做的这件事,我们对于它的存在意义其实并不了解,或者说没有深入思考过。上课,因为我要讲课。我再问:你为什么要讲课?或许,你说:上课是因为学生需要我讲给他听?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课堂存在意义搞清楚了:因为学生学习需要听,所以老师才要在课堂上讲。有了听注定有讲。
    可是这个逻辑一定成立吗?我做一些假设:若学生学习的形态改变了,他不满足于老师听讲,他要自己主动学习。你的教学需要做什么调整?那就是把课堂时间给学生,让他们交流,然后让优秀的思考展示出来。教师基于鼓励和点拨。这个时候的课堂教师的教学就发生任务变化,他不能讲了,要点评和点拨。再看,这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可能构建起来吗?即学生的主动性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实现,这个问题需要思考。而现实教育中是不是学生不太爱学习和太主动啊,这个问题我们没有解决,就只好替他做主,用命令一般的方式要他学习了。我们都知道,没有自主性,这样的学习是很苦的,而且效率也不好。这些是不是需要改变?这么想问题,对你有启发吗?接下来的问题,还是你自己问自己吧。
    ·Re:在西青九十五中听课感言 (2012-3-26 15:22:00)竹溪逸民
    竹溪逸民“在教师和学生还不是自己读书和思考,都是迁移某些规定的东西。没有思考的课堂,没有思想的课堂,怎么出产有个性发展的学生呢?”
    我最近忽然发现,我们教学中有思想吗?教材中的中心思想是思想吗?看看我们历史政治课本的说法变迁,近60年,近30年的,怎么说怎么是,前后变化、自相矛盾、理论和现实有多么大的差别。我们的作文为什么那么整齐划一,毫无锋芒、创意,千篇一律,让我们学生有思想之前,先问问我们教师的思想从哪里吧?
    这是我有一天讲一个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时候的顿悟,我忽然发现答案根本不说人话,我越读越觉得痛苦。


    以下为赵福楼的回复:
    我们的教育管理一直是采取从上而下的方式,这样久了,教学基本层和基本单位,如学校和老师,就习惯于等着上面发指令。在工作中和教学中,遇到困难就归因到了政策不好,或者指挥不力。这就是被动语态中容易产生的弊端。现在的教育中,学生发展的个性不足,问题是明显的。等不来上面的疗救,或许这个时间很长,最好的策略是,改变我的课堂,从我做起,给予你的学生一些思想自由,让他们参与到人文问题的发言中来。做起事情来就减少很多痛苦。

    竹溪逸民“我一直以为中国的科研不够成熟,总是就一点做强化,或者好的不得了,或者就是坏的要不得。不能持公论,这就是不能产生科学。在教师发展上,我们需要主导课型和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从自己特点出发,研究适切性的教学。”赵福楼先生说的很含蓄,统一便于检查、便于监督,但不符合教学规律,特别是在这个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时代,个性早已经被逼到了死角,苟延残喘。校长如果懂教育,是个教育大家强势一些也许是福音,但就怕是不懂教育的指挥教育的,那只能是如此。
    教学这个东西,一定是在学习的基础上,依据个性而成风格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