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7、子曰君子无所争

 六谷斋 2016-03-17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这段话的断句有很大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种: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比较说来,我认为还是句读作“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比较妥帖。

李零句读作“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并解说曰:

“揖让而升下而饮”,应作一句读。“揖让”,是打躬作揖,互相谦让。“升”是升堂,“下”是下堂,“饮”是饮酒,这是礼让的三道程序,彼此是并列关系。原文是连读,等于说“揖让而升,揖让而下,揖让而饮”,每一步都揖让,不可断为“揖让而升,下而饮”。那样,就变成堂堂揖让,下堂饮酒了。射礼是两人一组进行比赛,射在堂上射,饮在堂上饮。战国时期的画像纹铜器,上面有射礼的场面,就是如此。射礼,每对选手,轮到自己,才登堂。登堂要打躬作揖,互相谦让;射毕下堂,下堂也要打躬作揖,互相谦让;最后,胜者罚负者酒,还要登堂,也要打躬作揖,互相谦让。

古来注疏,都是说揖让贯注当中,而李零的解说比较通达,但是从句读上说,愚以为应该句读作“揖让而升、下、而饮”,如此似乎比较切合。

[集解]孔曰:“言於射而後有争。”王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让而相饮。”马曰:“多筭饮少筭,君子之所争。”

邢疏:此章言射礼有君子之风也。“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必也射乎”者,君子虽於他事无争,其或有争,必也於射礼乎!言於射而後有争也。“揖让而升,下而饮”者,射礼於堂,将射升堂,及射毕而下,胜饮不胜,其耦皆以礼相揖让也。“其争也君子”者,射者争中正鹄而已,不同小人厉色援臂,故曰“其争也君子”。

郑注《射义》云:“饮射爵者亦揖让而升降。胜者袒,决遂,执张弓。不胜者袭,说决拾,却左手,右加弛弓於其上而升饮。君子耻之,是以射则争中。”是於射而後有争。

云“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让而相饮”者,《仪礼·大射》云:“耦进,上射在左并行,当阶北面揖,及阶揖,升堂揖,皆当其物,北面揖,及物揖。射毕,北面揖,揖如升射。”是射时升降揖让也。《大射》又云:“饮射爵之时,胜者皆袒,决遂,执张弓,不胜者皆袭,说决拾,却左手,右加弛弓于其上,遂以执弣,揖如始升射。及阶,胜者先升,升堂少右,不胜者进北面坐,取丰上之觯,立,卒觯,坐奠於丰下。兴揖,不胜者先降。”是饮射爵之时揖让升降也。

云“多筭饮少筭”者,筭,筹也。《乡射记》曰“箭筹八十,长尺有握,握素”是也。多筭谓胜者,少筭谓不胜者,胜饮不胜而相揖让,故曰君子之所争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此章明射之可重也。

“君子无所争,”言君子恒谦卑自收,退让明礼,故云无所争也。“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言虽他事无争而于射有争,故云必也射乎,于射所以有争者。古者生男必设桑弧蓬矢于门左,至三日夜,使人负子出门而射,示此子方当必有事于天地四方,故云至年长以射进仕。礼王者将祭,必择士助祭,故四方诸侯并贡士于王,王试之于射宫,若形容合礼,节奏比乐,而中多者,则得预于祭,得预于祭者进其君爵土,若射不合礼乐而中少者,则不预祭,不预祭者黜其君爵土。此射事既重,非唯自辱,乃系累巳君,故君子之人于射而必有争也。故颜延之曰:“射许有争,故可以观无争也。”范宁亦云无争。

《射仪》云“礼,初主人揖宾而进,交让而升堂,及射竟胜负已决下堂,犹揖让不忘礼,故云揖让而升下也”。

“而饮,”谓射不如者而饮罚爵也。射胜者党,酌酒跪饮于不如者云敬养,所以然者,君子敬让,不以己胜为能,不以彼负为否。言彼所以不中者非彼不能,政是有疾病故也。酒能养病,故酌酒饮彼,示养彼病,故云敬养也。所以礼云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悬弧之义也,而不如者亦跪受酒而云赐灌,灌犹饮也,言赐饮者,服而为敬辞也。

“其争也君子”夫小人之争,必攘臂厉色。今此射虽心止不忘中,而进退合礼,更相辞让,跪授跪受,不乖君子之容,故云其争也君子也。

就王注意则云揖让而升下也,若余人读则云揖让而升,升属上句,又云下而饮,下属下句,然此读不及王意也。

此证其争也君子也。算犹筹也,射者比结朋党,各有算数,毎中则以算表之,若中多则算多,故云多算也,中少则算少,故云少算也。凡情得胜则自为矜贵,今射虽多算,当犹自酌酒以饮少算,不敢自高,是君子之所争也,故云君子之所争也。然释此者云于射无争,非今所安,聊复记之。李充曰:“君子谦卑以自收,后己先人,受劳辞逸,未始非让,何争之有乎!射艺竞中以明能否,而处心无措者,胜负若一。由此观之,愈知君子之无争也。”栾肇曰:“君子于射讲艺明训,考徳观贤,繁揖让以成礼,崇五善以兴教,故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言于射尤必君子之无争。《周官》所谓‘阳礼教让,则民不争’者也。君子于礼,所主在重,而所略在轻。若升降揖让,于射则争,是为轻在可让,而重在可争,岂所谓礼敬之道哉?且争无益于胜功者也。求胜在己,理之常也。虽心在中质,不可谓争矣。故射仪曰‘失诸正鹄,还求诸身’,求中以辞养,不为争胜以耻人也。又曰:‘射,仁道也。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因称此言以证无争焉。诚以争名施于小人,让分定于君子也。今说者云必于射然后有争,此为反《论》文,背《周官》,违《礼记》,而后有争之言得通。考诸经传,则无争之证益明矣。

[朱子集注]揖让而升者,大射之礼,耦进三揖而后升堂也。下而饮,谓射毕揖降,以俟众耦皆降,胜者乃揖不胜者升,取觯立饮也。言君子恭逊不与人争,惟于射而后有争。然其争也,雍容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

  君子为什么“无所争”?为什么又“必也射乎”?所谓“小子何敢让”又是为什么?在竞力、竞智、竞权的时代,君子不争而又如何可以脱颖而出、如何能够保护自己、如何能够行道?如此等等,都是要在孔子语境中得到理解,才能说明这一章的意义。因此,这个地方有很大问题。

君子为什么“无所争”,让我们来看看孔子对“君子”的定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5-16),“君子和而不同”(13-2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14-28),“修己安人”(14-42),“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15-7),“君子矜而不争”(15-22),“君子谋道不谋食”(15-32)。

孔子的言说对象是士君子,其教育之宗旨是培训政治人才,极其强调德性的维度(恐怕在孔子,还有以为德性生活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维度),因此孔子所谓无所争,一方面有着“天命”的背景;一方面是着意于政治人物的培养,强调的是行道问题,是“安人、安百姓、安天下”;其三是“争”本身与“道”无关,孔子更关心“道”,所以内求诸己以澄明“道”,而外与人争无关乎“道”,所谓“君子矜而不争”、“君子谋道不谋食”是也

那么,孔子将“争”放在什么位置呢?所谓“军旅之事,未之学也”(15-1),孔子漠视最大的“争”——军旅之事(当然,军旅之事是事关王朝兴起的重大因素,同时也是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生存的重要支撑。不过,孔子更为强调的是政治的品德和政治的品质问题,而“争”、军旅之事似乎仅仅是技术问题。),而着意强调德行问题,并且认为政治生活是最为重要的维度,而德行又决定着政治的品格和品位。君子的理想、现实的行为,以及可能的高度,只有在践履、躬行、证成、显明之路上呈现,除此之外,别无它途。争,是与人较短长;君子是与自己较劲,苟日新又日新,不断自省,提升自我。因而孔子以射饮之行说君子,认为“射”固然有胜负之争,但是彬彬礼让才是其精神——“其争也君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