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15、子入大庙

 六谷斋 2016-03-17

315、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集解]包曰:“太庙,周公庙。孔子仕鲁,鲁祭周公而助祭也。”孔曰:“鄹,孔子父叔梁纥所治邑。时人多言孔子知礼,或人以为,知礼者不当复问。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

邢疏:云“鄹,孔子父叔梁纥所治邑”者,古谓大夫守邑者,以邑冠之,呼为某人。孔子父,鄹邑大夫,《左传》称鄹人纥,故此谓孔子为鄹人之子也。《左传》成二年云:“新筑人仲叔于奚。”杜注云:“于奚守新筑大夫。”即此类也。

[唐以前古注]皇疏:太庙,周公庙也。孔子仕鲁助祭,故得入周公庙也。

太庙中事及物,孔子毎事辄问于庙中令长也。孰,谁也。鄹,孔子父叔梁纥所治邑也,故谓孔子为鄹人子也。世人皆传孔子知礼,或人疑云知礼者自当遍识一切,不应有问。今孔子入庙,毎事辄问,则是不知礼也,故曰谁谓鄹人子知礼乎。孔子闻或人讥己多问,故释之也。所以云是礼者,宗庙事重,不可轻脱,愈知愈问,是敬愼之礼也。

[朱子集注]大庙,鲁周公庙。此盖孔子始仕之时,入而助祭也。鄹,鲁邑名。孔子父叔梁纥,尝为其邑大夫。孔子自少以知礼闻,故或人因此而讥之。孔子言是礼者,敬谨之至,乃所以为礼也。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1]第四十六条“也邪通用例”云:

古人之文则有以“也”字为疑词者。……《论语八佾篇》:“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按:此章乃孔子叹鲁祭之非礼也。鲁僭礼之国,太庙之中,牺牲服器之等,必有不如礼者。子入太庙,每事问,所以讽也。或人不谕,反有孰谓知礼之讥,故夫子曰:“是礼也?”“也”读为“邪”,乃反诘之词,正见其非礼也。……《论语》中以“也”为“邪”者甚多:“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井有人焉其从之也?”诸“也”字并当读为“邪”。又如:“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子曰:“其事也?”两“也”字亦必读为“邪”,方得当日语气。

《论语述何》亦云:“鲁自僖公僭禘于大庙,用四代之服器官,其后大夫遂僭大礼。每事问者,不斥言其僭,若为勿知而问之,若曰此事昉于何时,其义何居耳。以示天子之事,鲁不当有也。或人习而不察,古正言以告之。”(按:此说有故为立异之嫌。)

 伟大的哲人和人世生活的先知或者人世的沉思者,都是对人世的逻辑之应然进行深思者,这些人往往都贬斥现实的权宜和妥协,特别是往低劣方向的堕落。孔子在某种程度上说,将自己的精力花在谋求权位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上面,但是却处处碰壁,在最需要权宜和妥协的政治治理结构中,孔子的坚持就显得极为独特,从而使政治的应然与现实的实然之间的张力变得如此巨大,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说孔子似乎是一个可笑的坚持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孔子对于规范性的“礼”和实际上举行的“礼”为什么如此关注,同时我们也能够理解孔子对于文明、对于人的定义本身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所谓“每事问”者,恐怕在孔子心中自由一段应然的探寻和对于实然的质疑,如果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之“实然”重要,那么“合理的就必然存在”之应然才是孔子的核心。

是承认物性存在的本能之至上意义还是高扬崇高的文明标高,是一个关于文明本身的可能与现实。



[1]俞樾等著《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2005年,页7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