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力越来越成为教学的核心要素,其价值不言而喻。怎么在阅读中培养孩子的思考力?
1、精心选择读物。有些读物更适合培养孩子的理性思辨力、质疑判别力和逻辑推断力。比如《鲁宾逊漂流记》《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红与黑》《罪与罚》《复活》《歌德谈话录》,再如哲学的《苏菲的世界》《《织梦人》(费小琳老师力荐)历史读物如《万历十五年》等等。这是“书阅读”。“文阅读”,学术随笔、杂文、历史随笔、文化思考类的文章在思考力的培养上有见效。
2、在阅读指导上,最要紧的是引导孩子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尝试着有根据、有条理、有逻辑的回答问题。
能发现问题很重要,比如《鲁滨逊漂流记》:一个人,一座岛,28年的生存,何以可能?鲁滨逊为什么那么迷恋冒险?《圣经》在鲁滨逊的求生活动中有啥作用?为什么要用13天的时间搬运搁浅的船上的那些东西?为什么写他的爸爸对他的反复的教诲?
从提问的水平能看出孩子的思维水准。一个傻瓜提出的问题,一千个聪明人也回答不了。有的家长沾沾自喜于孩子提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是不够的,关键还得看问题的质量。
仅仅提问还不够,家长还应站在更高的层面(比如成年人的角度)引导孩子思考与回答问题。有人主张蹲在地上和孩子说话,其实我觉得未必。不要低估孩子理解力。有些老师总是装着幼稚的样子,用幼稚的语调和孩子说话,未必真好。
理顺情节的前因后果关联,是培养思维的另一个办法。好作品中的情节设置,有深厚的文化考量、人性的考量、性格的考虑和逻辑的考虑。比如《鲁滨逊漂流记》13天的搬运与28年生存活动的关系。《悲惨世界》中有关割风伯伯的情节、尚马第案件、沙威在贫民窟中追捕冉阿让,等等,有的孩子就缺乏将这些情节与前因后果关联起来的能力。理清这些情节的前后逻辑关系,就能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第三个办法,比较。比较是古老而不朽的学习方法,比较能促进思维的精确度、清晰度、关联度的提升。比如《水浒传》中的复仇与《悲惨世界》的复仇,鲁滨逊的冒险与《西游记》的冒险,宋江对待仇人的态度与冉阿让对待仇人的态度,苏格拉底选择死亡与司马迁选择苟活,比一比,就能看出很多问题。
第四个办法,引导孩子读作品的同时,去了解这个作家,将作品的理解与对作家的理解结合起来。作家的创作与其人生经验与生命体验相关,寻找这其中的关系对于培养孩子理解社会、文化和人心,非常有帮助。建议读名著后,再读读作家传记。
通过阅读培养思维,不要贪多求全,思考力培养指向的阅读与视野开拓性的泛阅读,毕竟不同,泛读是越多越好越杂越好,但思考力的培养主要不依靠泛读,要靠精读。所谓熟读精思,慎思明辨。
思维培养,单靠孩子自己摸索效率很低,我的理解,需要高人点拨。家长理应比孩子站得高。
在具体阅读的方法上,第一要学会stop 。停下来是个重要习惯。停下来干什么?想,想一想。为什么作品这样写?这样写好吗?我们的孩子普遍缺乏停下来的意识,追求顺手,追求短平快,思维表面,享受文字上的阅读快感,缺乏深究的意识与能力。有些老师也过分鼓吹速读、跳读,快读,这样对于刷题目当然有用,但对于培养思考力,则是大大的不利。
有深度、有效度的思考,肯定伴随着停滞,伴随着不满足,压抑感,饥饿感,滞涩感。
再一个,反复地、经常地问一些同样的问题,让孩子形成深究与思辨的习惯。比如:这样写好吗,有根据吗?这个情节的安排有没有其他可能?比如,要是鲁滨逊杀了星期五,结果会怎样?你认可这样吗?比如冉阿让放走了沙威,可以问一句:你同意冉阿让这样做吗?
最近本人正在做《鲁滨逊漂流记》的思辨性细读,敬请各位鼓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