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赵 华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苏轼《赤壁赋》墨迹称:“坡公书多偃笔,亦是一病,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传耳。” 书法中的黍米珠现象(《功甫帖》为透光摄影片红色通道图) 赵孟頫又说“用笔千古不易”,具体的战术手段、战术装备无论怎么变,笔法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写完一笔能顺利地接着写下一笔,形成连贯连绵的气势,让人能“想见挥运”时的沉着痛快。黍米珠的形成,正是这一过程的体现,笔锋快速提离纸面,有一个搓纸回笔的动作,笔锋得以重新聚拢,提离处就会留下黍米珠。 黍米珠形成过程的物理解析 如果把纸想象成海绵,这中间的一些物理现象就好理解了。 1、纸张由植物纤维经过处理后制成,纤维间有很多微孔,含墨的毛笔经过纸面,微孔通过毛细现象自然吸墨。 2、停顿造成墨汁下注过量,形成浓墨区。 3、如果行笔有力度的节奏变化,微孔被按压后排出空气,重新恢复的过程就会更多吸墨,透过纸背,也会形成浓墨区。 4、反之,提笔快速行笔时注墨不足,形成淡墨或枯笔。 5、搓纸提笔,利用了笔毛本身的弹力、笔纸间的摩擦力和墨的表面张力三种力,让铺开的笔锋重新立起和聚拢。 6、提笔过程由于墨汁的表面张力,墨汁凹月面随笔锋提起而提起,笔锋提起处形成黍米珠。这种现象在微孔被颗粒物封闭的熟纸上表现更加明显。 7、行笔末端回锋,墨汁来不及浸润,被提笔过程的表面张力将墨汁带回笔画中末段,末端反而形成了淡墨区。 8、行笔末端不回锋,如悬针竖、撇画等,浓墨区则出现在抽离位置出锋处。 毛笔的无回锋抽离在笔画末端出现浓墨 董其昌又说“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倌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 按得下、提得起,是为有力。千军万马,为我所用,这种力,是控制力,不是今天很多书写者那样一味装腔作势。力透纸背的效果是压强效果,纸张受到压强,微孔更利于墨汁垂直渗透,用笔有力指的是用最小的力产生最大压强,按压的极限水平必须能收笔提得起能恢复笔锋竖直。把毛笔压到底,把纸张都划破,最后笔提不起来,写几笔又蘸墨,这样的用笔才叫软弱无力。 笔画转换方向称为转折,其实可以看作不离纸的连续两个笔画,其要领也在提按,提则束,按则放,放出去要能收得回来是为主宰。 故有言:提按有法,倒辄能起。一笔浓淡,聚墨成米。 毛笔的提按训练 毛笔书写过程中的提按犹如芭蕾足尖
快速书写中的提按放束(视频) 武英书画微信订阅号:wy2010bbs 版权说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