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蔡林森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实干家

 昵称503199 2016-03-18


[转载]蔡林森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实干家


[转载]蔡林森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实干家

蔡林森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实干家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一般情况下,应该在家安享晚年,然而,蔡林森先生却在火线上搞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着实让我这样的无名小卒汗颜。

在吃晚饭的时候,我和妻子谈论起先生的伟绩,老婆大人微微一笑,说道,你又不是啥校长,也不算是什么管事的人,为啥要说这些没用的。细细品味,似乎有些道理,人有时候还是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因为激动而忘了自己是什么。

读一读孙正聿先生写的《哲学修养十五讲》,尽可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再想想北大哲学系教授章启群先生写的《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为自己的不热心而感到愧赧。毕竟自己依旧是一个教育人,就算没什么大的作为,但为教育尽一份力,摇旗呐喊几声,那也是一件值得的事。

我知道,自己的博客,每天有许许多多的人看,当然,看得人当中也有许多是行政岗位上的角色,自然不敢懈怠,在鞭策自己做好本职工作之时,与博友们分析教育面临的形式,向当代中国真正教育改革实践家学习,这不也是一份责任,一大快乐吗?

人活在世上最可怕的就是老是把自己关闭起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这样的人只能愈活愈没有什么滋味,整个人都会被牢骚话给吐沫,一副玩世不恭的样子,到头来,时光同样飞逝,生活照样糟糕,想来又何必呢?

我喜欢与积极向上的人走在一起,愿意从他们身上获取力量,在自己的毫不起眼的岗位上书写一番天地来。有人说,你肯定有大量的闲余时间来捣鼓这些文字,殊不知,我每天的文字几乎都是在下班之后完成的,反正,一旦养成了习惯,把要做的事儿变成了一种需要,也就不存在什么加重负担了。事实上,人就这么回事,你在一边闲聊或者无意识地看着电视,什么事儿也没干,到头来,照样一天过去了,等到几十年过去,才明白,其实什么都干不了,这是多大的悲哀呀!

我愿意与鲁迅一样,悲天悯人,多冷静的思考社会的实际问题,找找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就算被千夫所指,也在所不惜。

在当下教育界,能够让我特别佩服的教育实践家,也就那么几位,蔡林森先生算是最最有名的一个。从先生的行动历程可以看出,在困难面前,先生很少选择放弃,总是在不断地激励自己,只有实事求是的干,才能够找到教育真正的出路,那些在改革中迷失方向的学校管理者,我觉得有必要读读先生说过的话,说不定,他会给你力量,让你远离抱怨,远离不作为。

先生在洋思中学二十四年,一个即将倒闭的初中硬是在先生的持续改革下,换了新的天地,造就了洋思现象,到现在依旧在国内赫赫有名,没想到,先生退下来之后,又来到了河南永威这样一所毫不起眼的民办学校,遇到的困难并不比原来的洋思小,先生刚上任不久,也有打退堂鼓的念头,但名声在外,实在是没有回头路,没想到,先生抱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样的科学理念不放松,第一年,所带的初中由原来的垫底变成了全市领先,第二年,又多了小学这一份担子,没想到,改革照样带来了变化,小学部也摇身一变,成了全市的骄傲,如此,整个永威自然可以放心的交给先生了,竟然,高中也不落后,永威发生了质的变化,着实让整个中国吃惊,看来,在教育实干家的眼里,只要有一个杠杆,真的能够让地球撬起。

先生依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搞机械推进,而是实实在在地在课堂上扎根,从教师开始培养、训练,让课堂真正富有实效,这没有坚韧的意志,一切都非常难办到。据先生说,他和其他行政人员,一年下来,要听一千以上的课,也就是说,平均每天要在四五节课以上,不仅听课,还要评课,刚刚到初中任职,用了三个月时间,进行了三个轮回的打磨课堂,让每个教师都从理念与操作中灵活运用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育理念,其间,一些老师不理解,他们甚至想辞职不干了,但先生没有因为各种阻力而放弃改革,等到教师真正掌握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育模式,学生自然也从中受益,有意思的是,本来刚刚接手的学生,英语平均分只是可怜的二十来分,等到一年下来,最终平均分达到九十五分以上,这样的成绩其实就是动力,自然让更多的教师坚定信念,唯有找准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学习负担中解脱出来,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我觉得教育实践家与理论家的区别在于,理论家可以从顶层设计去思考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给决策者提供意见建议,然实践家不一样,他们更喜欢看菜做饭,能够在已有的条件下,把各种元素都调动起来,朝着自己预定的教育理想出发,让整个校园都受到实惠,这往往是他们行动准绳。

可以说,当下的许多教育改革家,无论是蔡林森,还是李希贵,他们都致力于把孩子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真正从课堂入手,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而不断地实践,尽管刚开始,可能给广大师生带来不适应,但从长远的角度看,师生在不断地进步中获得力量,自然校园不会死气沉沉,充满活力也就自然而然的了。

不要讲高调,说什么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作为教育实干家,他不会过分地好高骛远,只会脚踏实地,让眼前的孩子得到幸福,这才是王道,如果仅仅把着眼点集中在理想的学校当中,这无疑是不能够拯救学校的,只能满腹牢骚,会觉得眼前一片漆黑,找不到回家的路。

蔡林森用实践证明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真的能够让学生得到进步,毕竟,这样的教学模式,他是建立在各种学生都有进步的基础上的。蔡林森早年从教育自己子女的历程中感受到了这一点,据说,先生的子女小学成绩都不理想,但先生就是不相信,没想到,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孩子们竟然都考取了理想的大学,从此,先生就相信,只要给孩子希望,每个孩子都可能进步。洋思中学至今还保留着先生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样的旗帜,看来,教育只要按照规律办事,一切都有可能发生。

我们的许多学校管理者,他们太在乎自己的乌纱帽了,总觉得万一失败了,自己就会名声扫地,殊不知,自己还没有什么名声,又何谈什么名声扫地。只要是正确的理念,你要抱万分的热情和勇气,用坚韧的行动走下去,到头来,不仅拯救了学校,更主要的是拯救了自己。

我觉得,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更换思想意识,不要老是拘泥于个人得失,多想想学校的未来,多为学校的未来想出各种办法,尽可能地团结一切教师,用最大的热情去关心和爱护孩子,让孩子从学习中得到快乐,真正意义上从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让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感受到进步的力量,这样的学校,不用多长时间,就会发生质的改变。那种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只能是固步自封,不足以让一所学校从困境中解脱。可以说,不在乎自己的乌纱帽,满脑子都想着学校的发展,你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遇到艰难困境,就算壮士断腕,我们也要谋求道路,人只要敢改变自己的作风,时刻与颓废作斗争,没有什么困难不可以克服,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

实际上,许多学校管理者刚刚上任豪情满怀,等到直面困难,又会犹豫不定,总觉得前面还有更多的困难等着自己,殊不知,解决困难不是自己的所有工作,真正从课堂入手,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让师生从中获得自信,感受成功,这才是当下教育体制下能够谋求生存的关键,至少蔡林森校长是这么做的。(钱永华  图片摘自百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