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书育人责任制

 阅读与探究 2018-01-10
推荐序三
学校管理的“第三条道路”
赖配根
有好的课堂,才有好的教育。
有好的学校管理,才有好的课堂教学——至少,才有一大批教师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这是蔡林森所创造的“洋思奇迹”、“永威奇迹”所证明了的。
许多人到永威考察,一开始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蔡林森校长所创造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上。的确,这一教学模式,是对我们传统教学的颠覆,是基于本土又极具开创性的重大探索,它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可以用“奇迹”来形容(比如让永威学校起死回生,并一跃成为有全国有影响的名校),它对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意义,还远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深入理解、把握这一教学模式的精义、灵魂,是每个有志于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人的必修课。
然而,有的人在永威呆了一段时间,自以为学到了“真经”,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移植到自己的学校,结果,课堂虽然有些变化,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何以故?
因为他们只学到了一半:考察了永威的教学模式,但没有下力气了解永威的学校管理——“教书育人责任制”。而没有“教书育人责任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成了“跛脚鸭”,学校教学的整体变革就不可能发生。
如果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场教学革命,“教书育人责任制”则是学校管理的变革。学校管理的目的,是让教师对每个学生负责、对所教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只有每个教师肩负起了自己的教育责任,学校才会成为真正的教书育人场所。为此,学校管理的一般选择是:一,制定各种硬性的管理制度,规范教师的言行举止,以使其符合学校教育的要求;二,以文化人,用文化、精神的力量唤起教师的教育自觉。关于前者,如果制度过于繁琐,要求过于严苛,则容易窒息教师的创造热情;至于后者,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文化的力量还比较软弱,如过多倚重文化的手段,则功效不著,甚至难以保证学校教育基本目标的达成。蔡林森和永威学校董事长任太平先生,创造性地提出并成功实践了“第三条道路”:教书育人责任制,既坚持以基本的规范保障学校教育的底线,又留给所有教职员工充分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的空间。它表面上是一种精细管理,骨子里头却是唤醒每个人的潜能;它坚持科学化的管理——学校每个岗位的职责、权利都一目了然,同时又把自主的权利还个每个人。这是中国学校管理改革带有方向性的成功探索。
“教书育人责任制”的要义是“包”:把教学、德育、管理、后勤服务等等,总之,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包”给相应岗位的每个教职员工——校长也不例外。“包”字进小岗村,农村经济活了;“包”字进学校,洋思、永威成了名校。当然,永威的“教书育人责任制”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不能相提并论,但两者有一样是共通的:它们都是从现实的人性出发,摒弃管理中的浪漫色彩,满足每个人自我做主、自我实现、追求合理利益的需求——无论何种管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不能违背现实人性的需求。“教书育人责任制”,就是在尊重每个教职员工人性需求的基础上,解放每个人的创造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激发每个学生求知、上进的热情;同样,“教书育人责任制”把教育、管理的责任、权利放手托付给每个教职员工,从而激发他们无限的创造潜能。所以,无论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手,还是在别人眼里非常普通的教师,在永威都能做出大成绩,都能成为“全新的自我”。
“教书育人责任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永威奇迹。学永威搞教改,必须记住这个完整的公式。当然,如果再加上像蔡林森那样把教育当做生命的校长,那就更完美了。
永威的“教书育人责任制”是带着中国乡村的泥土气息的,但却比一些很洋气、很时髦的东西更适合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只有贴近现实的地面,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的奇迹。但愿有更多的人告别“口号式”教改,脚踏实地,去认真了解像永威学校这样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教学革命、学校管理变革,从而找到打开我们教育教学改革死结的“钥匙”。诚能如是,我们才会看到更多更好的学校喷涌而出。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副编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