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则OR臂搁?傻傻分不清楚?揭秘这对亲兄弟的前世今生

 lwdalian 2016-03-18

苏轼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气节的象征,无论是“岁寒三友”还是“四君子”,都少不了竹的身影。今天,我们浅谈一下中国文房中的臂搁(又称腕枕、秘阁)与日本茶文化中的茶合(又称茶则、茶量)之间的关系和差别。


臂搁的称谓来源自古代的藏书之所“秘阁”。在古代,内府的图书档案机构被称为“秘阁”,这一名称后来又成为尚书省的别称。在纸张被大规模使用之前,皇家所藏的图书秘笈大多数都是一卷卷的竹简,而这种藏在秘阁中的竹简文献后来也被代称为“秘阁”。由于这个原因,明代时用来枕臂的臂搁也沿用了“秘阁”一名。


之所以会有臂搁的出现,这与古人的书写用具和书写方式有着密切的额关系。古时候,人们使用毛笔来书写,书写格式自右向左,加上宽大的衣袖,很容易将还未干透的墨汁沾染。于是,聪明的明代文人们发明了臂搁,一种用来搁放手臂的竹制文案用具。除了能够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外,垫着臂搁书写的时候,也会使腕部感到非常舒服。



明代科举考试时,为防字迹舞弊,所有考生试卷都要由工作人员代为誊写,数十份试卷抄完手腕酸疼无比,而有了臂搁的帮助就轻松多了。因此,臂搁也有了腕枕的别名。古代没有空调或者电扇,文人墨客们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挥毫泼墨时,将臂搁枕于臂下,一来可防止臂上汗水洇纸,二来由于竹子性凉,有祛暑功效,可得一时清爽,因而也有人管竹臂搁叫“竹夫人”。




此外,臂搁由于长短与镇纸相近,也可充当镇纸使用,防止纸轻易被风掀起。


日本煎茶道道具的茶合,也称作茶则,或茶量、仙媒,是一种用于量取茶叶置入急须中的工具。材质以竹为主,也常见银、铜、锡等,通常长度为12至15厘米, 但可大可小。




既然日本的茶合是从中国的臂搁演化而來, 那么茶合的样子与臂搁十分相似也就不奇怪。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由于茶合在茶道上的特殊作用与功能, 不是所有的臂搁都可以作茶合。




中国的臂搁, 由于其的作用功能主要是在书法方面, 在型制上可以更丰富, 比如雕刻时可以阴刻也可以阳刻,器型长短方面也比较随意。但作为茶合或茶则,无论怎么跟臂搁相似, 都不宜在凹面雕刻(会嵌入茶叶)、过短或做成一夸张形状(不利于取茶或将茶放入急须),所以说所有的竹茶合一般都可作臂搁,而不是所有的臂搁都能拿來作茶合。



总结, 决定一片竹器是否茶合或能否作茶合使用, 只能根据其是否能完成茶道的用途, 就是将茶叶量取和投放。假如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几乎所有的茶则可以当作臂搁来使用,而由于臂搁的长度、雕刻技法等方面对于茶则而言并不完全匹配,所以臂搁不一定可以当作茶则来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