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米 世界上没有行知完全等量的人,有人知多行少,有人行多知少,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可以嘲笑和讽刺挖苦的。正确对待,相互学习才是。可是偏偏有些人,傍者名师,傍者拳龄,傍者自己的“三脚猫”,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仗势欺人。也有人认人不认理,阿谀奉承瞎起哄,失去做人原则,助长了不良风气,是社会之悲,媒体之悲,武林之悲,太极之悲。 有人先知后行,有人先行后知,盖因人而异,因境而已,不离“行知合一”便可,不可强求。先知后行,是知悟性强,或无缘名师,无缘家传,而无奈自悟自习。先行后知,是环境好,如遇明师,如家有承传,借人知,导己行,也无需鄙视他人。当自尊自爱,维护老师的名声,我想老师知道了,一定会痛骂学生的无耻行径,否则老师也是同类。 知导行,行施知,先知后行可避免先行后知的盲目性,读书学习的求知本身就是一个理论的行知过程,先读兵书后上战场实践,否则牺牲就大了,要不然军校可以取消了。 入社会之前,先行教育,若不是,学校可以取消了。如入单位,先培训,后上岗,上学、培训皆是学知。学知过程就是知行过程,行理知过程,所谓“读书明理”“明理做人”。 太极拳也是一样,明理学拳,自己不明理,老师一定明理,老师也不明理,那一定是一窝糊涂虫,能出人才吗?出的也一定是庸才、祸才。学生聪明,赶紧离开老师,以免耽误自己前程。 明师难找也不难,明师有层次,不在功夫高低,能明白做人就是明白拳理。拳理和明理相通,凡为师者故弄虚玄,缺德不自重者,大不了是徒有虚名的“三脚猫”功夫名师,当尽早离开。为师自重者,谦和诚意,知书达理,当珍惜学习。学满后明师惜才,会为你推荐更高层次的明师,此为师生同福,师恩如山,切勿忘恩。所以择师勿贪艺高,好高骛远,名师难找。但求德高,名师遍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之,先易后难,量力而行,此为明智选择。 知行合一,勿求知行等一,否则寸步难行,先知还是先行,看自己的具体情况,莫被他人左右。只要懂得“行知合一”的哲理,行便是知,知便是行,行知互济,方为懂理,心安理得,做自己喜欢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