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挟洁癖以凌人

 圆角望 2016-03-18


范一直

  木心语录:“每有俗子挟洁癖以凌人,外厉内脏也。”此指道德洁癖。《吕氏春秋》有个故事。鲁国法律规定,本国人如在他国见到同胞沦为奴隶,只要将其赎 回,可从国库取得补偿金。有一次,子贡花钱赎了人,却高风亮节,不要国家补偿,结果遭到孔子斥责:“赐失之矣(子贡你错了)!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 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在道德上陈义过高,反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利于 提倡美德和推广善行。子贡虽没挟洁癖以凌人,而是不自觉地以一己之高尚,无形中给那些领取补偿金者,施加了道德压力。

  广州市日前通过的《拾遗物品管理规定》,保留了此前颇受争议的“拾金不昧奖10%”的相关条款。“拾金不昧”固然是美德,但鉴于当下价值多元化之现实,奖励拾金不昧者,甚至让“拾遗索酬”入法,打破“义不容利”的传统思维,并非降低道德标杆,而是体现了现代文明意识。

   其实,在子贡赎人后,还有子路收牛的故事。“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看来孔夫子不乏现代理念。但是, 在道德洁癖者眼里,拾金不昧乃天经地义的传统美德,让“拾遗索酬”入法,几乎是“道德末日”。事实上,此法的推行,想必有助于减少“拾金而昧”,从反向提 升道德水准。

  道德洁癖者总是喜欢给大众设 置高标准、严要求的道德义务,最好芸芸众生都成为“感动中国”人物的候选者。他们对人多苛求,无视或忽视人性的复杂和幽暗。谁要当个“有道德”的好人,谁 就得通体光洁,无半点阴暗面。这种心理在中国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既受到“大公无私”之传统的影响,也受到传统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支持。

  在道德洁癖者手中,道德是一根可打人的狼牙棒。如将一切泛道德化,动不动就在道德上对人作诛心之论,或逼人自证清白,或将道德绑架视为理所当然的人性考验,或乱贴“不道德”标签,品行稍有瑕疵,就一棍子打死。

  “满街都是圣人”的假象背后,是一批“披服儒雅,行若狗彘”,“满口仁义,一肚盗娼”的伪君子。法国的罗兰夫人被断头前那句名言:“自由,多少罪恶假汝手而行!”不妨改成:“道德,多少罪恶假汝手而行!”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语境下,理想的“道德境界”难有统一准则,任何行为都可能授人于“缺德”之口实。于是,很多人像惊弓之鸟,在泛道德化漩涡里迷失价值方向,原本应伴随礼乐教化的道德感,变成了沉重的枷锁。道德洁癖之害,于此为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