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西里 青山隐隐,绿水依依的剡溪风光。翠鸟鸣唱,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景。千百年来令多少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也诞生了不少传世佳作。“江南情怀”已成为延续数千年的一个画风。江南地润无尘,人多艺精,剡溪一湾千年不断的清流,哺育了无数的艺术家,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过卫民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积而薄发 过卫民,号剡西山人、剡溪翰墨斋主,1963年出生于浙江嵊州贵门乡上坞山村,现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会员,如今在嵊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就职美术老师。在一个阳光甚好的早晨,我们前去过卫民家拜访他,虽未曾与过卫民谋面,但却在小区楼下来来往往的行人中一眼认出了他。53岁的过卫民,依然一副年轻时的样貌,飘逸的长发,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副典型艺术家的装扮。 过卫民的画室安在阁楼一个静谧的房间里,画室四壁一幅幅淡雅清幽、富有生活情趣的花鸟画,足可见他扎实的功底。“我从小出生在农村,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自然界五彩缤纷的景象散发出的怡然情调,无一不使我心生眷恋,当然这些诗情画意的景色也为我的绘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然而令人有些意外的是,过卫民涉足艺术是成年以后的事。据他自己讲诉,虽然小时候就对美术感兴趣,在初中美术课上就已显露出较高的美术天赋,但真正系统地学习作画是在20岁的时候,当时的他在绍兴教师进修学院音美班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 参加工作后,过卫民有幸承蒙乡贤著名花鸟画家商敬诚先生的亲授。商敬诚先生常说:“演艺之人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使过卫民从中悟出了些许道理,画画之人不但要有各方面的文化素养,而且还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商敬诚先生的操行和谆谆教诲,使过卫民受益匪浅,激励着他对人生道路和艺术的追求。秉承着这个信念,他不断地充实和学习,后来又前往中国美术学院进修了一段时间,凭着良好的天分和对艺术执着的追求,过卫民终于脱颖而出。 艰辛创作路 过卫民的花鸟画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淡雅清幽,富有生活情趣,力求表现出花鸟的神情和韵味。如果说商敬诚先生是他在花鸟作品上的一个指路人,那么还有一个人对他的绘画创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他就是过卫民在嵊州工艺美校任教时共事的花鸟画家王秉初先生。
除此以外,过卫民早期如《硕果累累》、《荷塘月色》等作品被编入《当代中国美术家》光盘、《中国美术选集》或被发表于《美术报》等报刊杂志,并被世纪美术馆收藏。迄今为止,已有100多幅作品在杭州、北京、香港等地展出。行家给予他的花鸟画高度的点评:“得花鸟之神韵,浓中有淡,曲中有直,既紧有松,既刚有柔,善于穿插,写来自然,平中出奇。” 一生所追求 看过卫民的花鸟画如同在感受自然,他善于探索自己的体会,力求创意革新。如早期创作的《芦花又雪花》,用纯水墨作画,浓抹淡写,淡中见浓,画中的泼墨芦花芦叶布满画面,花叶自上而下自然下垂,似在芦花池塘,轻风微动,芦叶摇曳。画家在画面下方不到五分之一的地方点缀着几尾悠游的小鱼,看似不经意,却为整幅画增添了生机,给人以此地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在物像的似露似藏之中,让人感觉到在宁静的世界里有着性灵的存在,清幽自然。
谈笑间,时间飞快。离开时,问及过卫民在艺术上有什么远大目标,他坦然一笑,他认为艺术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表达,总是待在家里是画不出好的作品。所以他经常到变幻无穷的大自然中去寻找,去追求更美好的题材和意境,直接吸吮最丰富的营养,获得灵感。从生活到艺术,融入自己艺术创作体系,同时也努力学习中国画的笔墨修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不断丰满自己,对艺术的执着之情,脚踏实地地登攀,这就是过卫民一生所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