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为什么会成为遥远的美感

 赵东华 2016-03-19

 

精神是养育灵魂的养料,精神的美感是幸福的源泉。在人的生命中,精神是我们健康、快乐与幸福之树的阳光与雨水。但是,当我们睁开眼睛,双目看到的常常是茫然的目光和麻木的脸孔。在街上,匆匆的行人中,陌生的面孔之间总缺乏暖意;公共汽车上,健壮的年轻人坐在座位上,对于身边站着的老弱病残者,总是不愿意让座;当一个陌生的面孔需要帮助时,许多的人总是选择避开,让陌生变得残酷;当面对道德与利益的冲突时,也常看到为了利益的背叛……  这是一种精神美感的失落,是一种灵魂方向的迷失。

生命中原始的欲望,是生命的原动力。在我们生命的历程中,离不开欲望。但是,欲望不能作为人生力量的全部。如果一个生命单纯因为欲望的满足而快乐,这是一种对人性的猥亵。人性中最美的东西,是一种来此于精神世界的高层境界。在一个阶段性的日子里,物质生活的丰富,使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许多富裕了起来的人,他们在精神上却更加迷乱与不安,他们放逐于欲望中,但他们无法拥有心灵的祥和与安宁。这是因为,单纯的欲望满只是一种生理上的满足,而精神是生命中的另外的一个境界,精神和欲望的失衡,会使人的心灵失去祥和与安宁。现代人,由于经历了漫长的物质穷困的日子,物质的欲望成为一种价值的观念,人们以物质为美感。在生活中,物化思想占据了人的思想空间,建筑物的华丽装修成为人们的美感,衣服的品牌成为人们的美感,名车美女成为人们的美感,电视的选秀成为人们的美感……这些美感的来临,使我们的心灵更加混乱和空虚,我们难以得到可以滋润我们灵魂的美感。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对生命精神和灵魂的思考,宗教本是滋养灵魂的栖居地,但在膜拜中沦为迷信,把人变得宿命,奴化人的思想,儒家学说虽然是一种入世思想,但这种思想远离人的灵魂与精神,沦为一种俗世思想,其他学说又经统治者的排斥和践踏,人们的思想原野一片荒凉。由于一直以来缺乏精神的养料,许多人的灵魂与精神一直被掩饰在饥饿之中发育不全,精神上却是原始的欲望,精神世界里没有建立现代精神美感的价值体系,许多人难以领悟精神美感。精神的美,是良知与美德、高尚与奉献的升华。因为良知,我们拒绝罪恶,因为美德,使我们的生活之中有了高尚的行为。生活是一种完善,我们是在不断地完善自己和别人。在许多人精神美感的价值体系里,是自私的,都沉溺在自私的世界里,这一种精神美感价值本身存在残缺与误区,缺乏互爱、责任的美德。互爱可以给人一份美的价值享受,当一个人需要帮助时,你不管是陌生的还是熟悉的,你帮助了他,这时,你因为做了一件事而快乐,别人见了你而感到温暖。责任也给人精神的美感,一个本是大众的问题,你挺身而出,当你负起这个责任,你会得到赞美,这时因为你负起了责任而快乐,别人也因为你而幸福。

精神成为遥远的美感,是因为许多人难以领悟其中的快乐,人们的价值体系里,缺乏精神美感的共振。在家里,我们一直构筑爱的天堂,使爱的家园温暖而幸福。对于社会,一些人因为灵魂的自私,面对社会时只是一脸的冷漠。在一些人的眼光里,缺乏对精神美感的欣赏,也缺乏通过实际的行动来领略这一种精神的美感,自己的一个让座,具有一种来此于精神的美与自豪,旅途中受别人或自己对别人的一个帮助,是一种感恩与美感的享受,这些都是社会天堂的构筑原料,这时又想起了一句歌词:“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对社会精神美感的呼唤。精神美感的失落,是因为有些人没有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体悟和表达精神的美感,于是这些人的家里尽管家里很温暖,但外面冷漠的风很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