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本文照片来自于杨老师讲座PPT及心元孩子参加亲子活动或工作的实拍,请勿盗图。 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可分为如下的四种: 当我们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时,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都是不一样的。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是“温暖”还是'敌意'的,给的多少,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谴责; 在敌对中长大的孩子,充满敌意; 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总觉有罪; 很多亲子关系容易发生冲突,即便孩子长大了,还是冲突不断。我们通常都是怎样制造亲子冲突的呢? 有些父母总是喜欢做判断,对孩子说“这件事是你的错,就是你的错”。我们事实上应该问孩子“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呢?”对错让孩子自己来说。 3、把自己变成“威胁者”的角色 有些父母常对孩子说“你如果……,我就把你……” 有些父母常对孩子说“我和你说过多少次了,……”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唠叨、啰嗦、讨厌。 5、把自己变成“万事通”的角色: 有些父母表现得什么都会,其实应该多请教孩子,对孩子说“这个,你教我好不好呀?”孩子可能会说“哎呀妈妈,这么简单你都不会啊”“是呀,我就是不会嘛”。一般孩子就会很认真地教你,这也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度。 有些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做事,我不是教过你很多遍了么?……”把自己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而实际问题并没有解决,孩子还可能会反抗,或者就像先前说的那样,因无法消化你带给他的情绪,而产生心理阴影。 父母对孩子的鼓励是非常重要的。你的鼓励,会让孩子觉得他被尊重,让孩子觉得你爱他,你要求他,他就愿意去做。挫败中会给予孩子勇气。 亲子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当学习和孩子使用民主的沟通方式。以下就是我们和孩子之间有效的6种沟通方法: 1、先观察、再沟通: 我们不应该孩子一做错事,就劈头盖脸地责问他。 2、掌握自己的情绪: 孩子不是你的出气筒,今天你的目的是改变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把孩子骂得狗血喷头。做为父母应该首先找到自己的诉求点。 3、化解内心的旧档案: 我们应该就事论事,不要翻旧账。当我们翻旧账的时候,只会增加孩子的怨气和厌恶感。他心里就想:看,妈妈又来了。 4、别拿孩子出气 5、让孩子有犯错的空间: 孩子做错了,没有关系,人不就是在一次次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吗?下次就让他改过来就好了。 6、正面看待孩子的犯错: 只有孩子犯错了,我们才知道要在哪个方面需要教孩子,需要帮助他。 父母是引导孩子的关键人,适时给予孩子合适的方向,使其全面发展。父母要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在引导上可以用自己小时候的例子来引导孩子。 比如你可以对孩子说“我小时候……”“我的同学以前……”让你的孩子有参考,他在成长的道路上才不会觉得寂寞无助。此外,也要抓住孩子发展潜能的机会、安排休闲兴趣社交活动。 我们要协助孩子发展出具有“社会”的生活意识。孩子小时候的社会关系,就是他未来的格局。所以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与人互动,这样他长大后才不会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或者被社会边缘化,做一个无法融入群体的人。
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孩子与周围世界产生正向的连结,能够关怀别人,并且与人合作。同时,培养孩子的合作性、自主性及负责感。在负责这点上,我们可以从点滴中培养孩子,比如让孩子吃完饭,自己把碗放到厨房里。 满足孩子很重要,我们应该配合孩子身心发展的需求。比如一个孩子在青春期会对两性的问题好奇,想交女朋友,想知道性知识,想知道如何社交,这都很正常,也符合孩子这个年龄段。国外的孩子16岁时,父母就开始在这方面有正向的引导,协助他社交。
父母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不但应该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即“身教”,还要以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积极的教育影响,即“境教”。此外还需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父母与子女间形成良好的关系。这样便可使孩子放心地向外探索学习,提升自信、好奇、面对挫折的勇气。 ![]() ![]() ![]() 例如: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孩子不适应、担心有人欺负孩子……。 5、不要要太多 7、不要“坐”太少 8、不要“知太少” 9、不要“爱太少” 10、不要“变太少” 备注:受文字及篇幅所限,对讲座内容有删减。 |
|
来自: 昵称30501711 > 《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