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醋溜唐诗”读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之后,留言很多。有的读者认为赏析部分太少了,有的读者认为应该把幽州台的历史典故、地理位置讲多一点。 楚子很想满足众位亲,但是更多人提议压缩篇幅,说每天读不了那么长的文章哦。 为了让更多的粉能坚持跟着楚子读诗,楚子曾决定每天压缩到300字左右,只说一点有趣之处,给大家提点神,至于解析、字词、详细背景、意译等等,一概放下。 因为楚子的本职工作也很忙,常常半夜才抽空陪大家读一读诗。错漏都很多,不周全的地方就更为难免了,众位亲多多体谅啊。 废话少说,先把幽州台再给亲们详细说一说吧。 【关于幽州台】 其实世界上本没有什么幽州台,陈子昂说有,便有了。 这一句话,就把学术界所有的争议都告诉给大家了,也把所有的争议都放下了。我们那么忙,去掺和学术界的拌嘴干什么呢?对不对? 至于幽州台在哪里,争议同样很多,我们就顺着主流的说法吧:幽州台,就是指在古幽州境内,由燕昭王筑的黄金台。 燕昭王就是从秦国嫁到燕国的大公主(《芈月传》里称她为孟嬴)所生的儿子、公子职。 这对母子在燕国一开始的日子过得很凄惨,甚至在宫廷斗争中落于下风,被赶出国,在韩国一带流浪。后来,在赵国和秦国的辅佐下,回国即位。孟嬴被称为易后,公子职就是燕昭王。 但是,赵和秦辅佐燕昭王上台,别以为是出于亲情或者道义什么的,完全是为了本国在燕国的利益树一个傀儡罢了。这个时候的燕国,夹在强大的齐国、赵国和秦国之间,危如累卵,生不如死。 当时的燕昭王虽然只有20多岁,却被易后调教得十分有志向,雄心勃勃,一心想招揽人才,振兴大燕。无奈天下不识君,看不上这个被秦赵扶上台的小屁孩。 这时,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有一国君愿意出千两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然而时间过去了三年,始终没有买到,又过去了三个月,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匹千里马,当国君派手下带着大量黄金去购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派去买马的人用五百两黄金买了千里马的马骨。国君生气地说:“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花这么多钱弄一匹死马的骨头来呢?” 国君的手下说:“你舍得花五百两黄金买死马骨,更何况活马呢?我们这一举动必然会引来天下人为你提供活马。”果然,没过几天,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又说:“你要招揽人才,首先要从招纳我郭隗开始,像我郭隗这种才疏学浅的人都能被国君采用,那些比我本事更强的人,必然会闻风千里迢迢赶来的。” 燕昭王采纳了郭隗的建议,拜郭隗为师,为他建造了宫殿,这就是著名的黄金台。后来没多久就引发了“士争凑燕”的局面。投奔而来的有魏国的军事家乐毅,有齐国的阴阳家邹衍,还有赵国的游说家剧辛等等。落后的燕国一下子便人才济济了。从此以后一个内乱外祸、满目疮痍的弱国,逐渐成为一个富裕兴旺的强国。 接着,燕昭王兴兵报仇,将最最欺负他的强大的齐国打得只剩下两个小城。 这,就是黄金台的来历,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关于蓟丘览古】 陈子昂在幽州台上,一口气用手机给好朋友卢藏用发了7个私信,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私信内容公布如下: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之一 轩辕台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这一想,就想得太远了,想到封神演义的故事里面去了,姜子牙的伟业,也是因为遇到贤主而得以建成。 之二 燕昭王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燕昭王那样的贤主,如今还有吗?陈子昂这声叹息,不知道触动了谁的神经,是不是这句话,最终导致陈子昂的神秘被杀? 之三 乐生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燕昭王重用了他,燕昭王的儿子为什么又逼反了他?逼反他给燕国带来了什么灾难? 之四 燕太子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燕太子丹重用处士田光,田光推荐挚友荆轲,于是上演荆轲刺秦的一幕。 之五 田光先生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在田光身上,没有一点折扣地体现了。因为燕太子丹在田光临行时交代了一句:刺杀秦王的事情不要泄露出去啊。田光安排完荆轲,当场拔剑自刎,将自己灭口了。 之六 邹衍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提出五行学说的邹衍到燕国时,燕昭王亲自抱着扫帚为他扫地,怕尘埃落到他身上。千年过去了,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君主啊! 之七 郭隗(末缺)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郭隗真是幸运,黄金台为他而造,多少英雄的出世,都因了他的一个点子。 这么多的故事,这么多的浮想联翩,这么多的感慨,造就了璀璨传世的《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据卢藏用《陈氏别传》,这首诗是在作《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并序》后,'乃泫然流涕而歌此诗'。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