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卒中“FAST”判断法

 sjw0923cn 2016-03-19

2015年3月4日,著名表演艺术家葛存壮老先生病逝。葛老爷子生前与动脉硬化引发的心脑血管病顽强斗争了许多年,他顽强的生命力感动了周围所有的人,而他一家人浓浓的亲情也始终支持着我们医者不动摇,不放弃。


那么在葛老爷子最后一年半的岁月里,折磨老人的脑血管病是个怎样的疾病呢,它与心脏病有什么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

lar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调查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脑卒中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有小栓子,脱落后导致动脉-动脉栓塞,即缺血性卒中。也可能由于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为出血性卒中。冠心病伴有房颤患者的心脏瓣膜容易发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后可以堵塞脑血管,也可导致缺血性卒中。其他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中,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清晨血压异常升高。研究发现清晨高血压是卒中事件最强的独立预测因子,缺血性卒中在清晨时段发生的风险是其他时段的4倍,清晨血压每升高10mmHg,卒中风险增加44%。研究发现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心脏病,与欧美人群相反。


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其治疗方式不同。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而是所谓预防,则是针对个体病因规范降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等危险因素的控制,同时注意房颤等心脏相关疾病引发的心源性脑卒中的治疗。


请牢记“FAST”判断法:

F即face(脸),要求患者笑一下,看看患者嘴歪不歪,脑卒中患者的脸部会出现不对称,患者也无法正常露出微笑;

A即arm(胳膊),要求患者举起双手,看患者是否有肢体麻木无力现象;

S即speech(言语),请患者重复说一句话,看是否言语表达困难或者口齿不清;

T即Time(时间),明确记下发病时间,立即送医。


脑卒中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你我身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增快,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离我们越来越近,学一些相关知识,让我们珍爱生命,远离疾病!


文章 | 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王薇

编发 | 尹 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