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温雅小筑 2016-03-20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独龙江,又称俅江、猠江,古时本土著称为俅人,并非今天的独龙族,在56个民族中独龙族的DNA与汉族极其一致。最早迁徙于独龙江的是山地森林之王——门巴人、喀巴人,他们顺喜马拉雅山脉,跨过雅鲁藏布江河谷,进入高黎贡山西坡的原始森林,这是一条高原种族前往南亚次大陆的迁徙通道。从独龙江孔当起走15天左右的时间,经白腊-迪政当-熊龙-雄当-班-加涌-石挡-斯孔-迪布里-吉台村-夺龙-嘎达曲-沙枣牧场,至西藏的察隅县;向西南方向的古道已经划入了缅甸。从西藏察隅至贡山县的片马,再到缅甸的葡萄城,是怒江以西最边际的一条古道。

    每年5月下旬至10月,孟加拉湾暖湿气流涌入,进入阴绵的雨季。此时江河喘急、毒虫蚂蝗横行、瘴疠蔓延,回归热、疟疾、破伤风、败血病等各种森林疾病极易滋生。雨季之后,狩猎、迁徙的道路被生长极快的植物覆盖,难以找寻踪迹,成为原始“鸟道”。二战时中国远征第五军5万人在撤退途中,穿越野人山,仅有三千多人生还。随军撤退的200名女兵,最后有4人生还。当时入缅参战的103000人中,战斗损员只有1万多人,但有56480人被原始森林吞没。

    独龙族主要分布在恩梅开江支流独龙江、狄子江、狄不勒江、驼洛江流域及迈立开江支流木里江流域。元代起,有“独龙族”聚居的独龙江流域的记载。《云南通志》记载“俅人丽江界内有之,披树叶为衣,茹毛饮血,无屋宇,居山岩中”,直至1907年才有所改变。新中国成立时,这里仍处于原始的父系家族公社制状态,过着采集、狩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以刻木、结绳记事的古老方法传递信息,女性有黥面(纹面)习俗,现有高龄纹面女26人。

    建国前,除当地独龙族,极少有外人进入,前往独龙江的“鸟道”也不固定,是一条人背肩扛的盐道。建国后,有固定马队保障独龙江物资供应,并在高黎贡山顶建驿站,保障翻越雪山时人马的安全,所以它又是最年轻的驿道。1995年开建独龙江公路,但在独龙江隧道没有贯通前,有半年时间因大雪封山而不能翻越高黎贡山垭口。2014年12月独龙江隧道正式贯通,彻底改变了独龙江,在独龙江上游段最大的人类集居地是独龙乡政府所在地孔当村,位于北纬27°50'49.31",东经98°27'37.05",现已具备少量旅游接待能力,有三家宾馆。独龙江隧道也已全线贯通,可以通行。独龙江公路为全程油路,隧道之前路幅较宽,隧道后的路幅收窄,至孔当时部分路段仅可单车通行,中途有涉水路段。因公路新建扩建,路边落石频繁。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独龙人使用的燃料,多为山洪暴发后江中冲积的木材。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仍有不少的独龙人散居在独龙江两岸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过着没有电、与世隔绝的生活。最现代的用具是屋顶上的铁皮波形瓦,和塑料器皿。每年的雨季,使通往这些屋子的道路也不固定,有些路甚至沿溪水而上。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独龙族民居多依山近水而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受傈僳族民居影响的干栏式高脚木屋,墙体、地面、屋面使用厚实木板;另一用芦编或竹编为墙、木板为地的高脚屋;传统屋顶使用草料覆盖,现多用铁制波形瓦替代。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屋子里没有鞋柜和衣柜,有床的极少,席地而睡,屋内设一火塘,天气较冷时铺一条独龙毯。鞋不多,全在门前;衣服也不多,全搭门外屋檐下的一根绳子上。刀是外出必须随身携带的工具。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村民曾经拥有的摩托车,因为山路的险恶,进了山沟,好在保住了一条命。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没有鸡窝,母鸡跑进箩筐下蛋。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聚集人口较多的独龙村寨为政府援建。村子边,独龙人最年轻的一代,没有玩具,光着屁股坐在水池里嬉水,此时室外气温是15C°,孩子的鼻子下挂着两条“黄龙”,衣服是来自外省的旧衣捐助。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拍摄所处的季节,是独龙人采集蜂蛹的时候,也是此时最常见的食物。千里之外的餐桌上,这是一道大补之菜(手机拍摄)。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独龙江最好的美食——独龙牛巴巴。独龙牛两角笔直略上弯,牛角尖端乌黑,根角部呈白色,牛角厚而尖,毛呈黑或深褐色,四肢下段为白色。独龙牛是大额牛牛属哺乳动物,是一种半野生半家养的珍贵肉用畜种,与印度野牛相似。清代称“曲牛”,2006年列入“FAO濒危农畜遗传资源品种名录”,目前世界范围仅存七种牛属动物之一。清炖的牛肉不加解腥的佐料,未闻得腥味,肉质鲜嫩,拌云南“蘸水”,别有风味。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独龙江不同饮茶方式,烧煮野生山茶,味道甘冽清香,略有苦涩(手机拍摄)。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傍山而建的独龙江公路。即使现在全部铺设了油路,落石也不可避免,进独龙江必须有被砸的准备。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独龙江隧道内正在安装照明设备,分时通行。没有隧道以前,这条路只有半年的时间可以通车。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为隧道光荣的皮卡,这些车辆由天天在这条路上跑的驾驶员驾驶,独龙江公路的凶险可见一斑。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江水把巨石冲刷得没有棱角,石头有独龙人房子那般大。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茶马古道(三十一)独龙江·原始与年轻的鸟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