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也谈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江山携手 2016-03-20

这个题目,有一点老生常谈。可是在专业圈子里,我们沉浸在教师生活之中,思想和行为都不免沾染上教师职业上的习气,体现出语文学科思维,这是天然的东西。教师角色,已经决定了,我们在自觉或不自觉步入了专业发展道路。

(一)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积极心态

生活就是这个生活。在一个生活圈子里,每一个人的心态是不同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圈子,也是一个小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大家有共同的话题,教同样的课程,而每一个人在其中的工作状态大不同。

讲个故事吧!

我在学校教书时,本校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四个学科各涌现出一位教师,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比赛。而且每人都是各自学科首届全国大赛的参赛教师,即首次被天津市推举参加教学竞标赛。可知,他们在各自的学科教学领域都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其中我最不济,最终得了一个二等奖。其他三人均获一等奖。数学、音乐两科还是一等奖第一名。在此时,他们的起点相同。十几年过去了,这四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我做教研员;数学老师做了校长,还是全国知名的校长;英语老师在北京,他的时间消耗在写字,他的书法写得不错了,再有就是课余教一些学生,也挣下一点钱;音乐老师,还是音乐老师,教他的课,如今岁数大了,也不太领额外任务,慢慢被人们淡忘了。我们四人感情不错,时常还联系。可是,无疑十年时间再一次改造了我们,各自有不同的职业生活。

在专业化生活里,的确存在一个十年现象。即你执着于做一件事,做十年,大约这份努力会结成一个果子,或大或小,作为人生的馈赠。

其实,类似的职业生活图景也被我们每一个人经历着。从学校出来,大家起点一样。二十年之后再相见,你们发现彼此之间的差异性甚至超过路人。这说明,时间在不断改变人生。就一般意义的教师而言,我觉得关于专业发展,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对于自己始终在做的这件事,而且还要长期做下去的这件事,希望结出一个果子。

还是讲个故事吧!

不久前接到一则短讯,说你来吧,我有事烦你。也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今年会出十本书,其中五本已经出版了。这让我吃了一惊——他是一个山区教师,因为在网路上有交集,所以认识。在我的想象中,他有自己的思考,在教书时很努力。无他。不想,他这么有成就。且不论他在写什么,出的什么书。这个出版的速度和数量,就让我觉得他是大山里掩埋着的一块宝玉。与教研员联系,问其人如何。在本地熟悉他的人也不多。他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我想破解这个谜题,就在网上搜索他的名字,才知道他是一个很活跃的人。作家协会会员,写了大量文学作品和教学随笔,文字如满天繁星。

这让我很感慨。民间看来藏龙卧虎呀。我很佩服这个老师,他在普普通通的环境里,乐于做一个语文老师,读书,写作,教书,把份内的事,做得充满趣味。这不是给别人看的,教师要学会享受职业生活。

作为语文教师,每天里,我们几乎在做着同样的事,这不是你可以推却的,是职责和操守所限定的事。既然要做就要高高兴兴,充满趣味地去做。反之,你在职业生活里不快乐,这就成为受难的工作。

几日前,一个教研员与我谈话。她说,之前在做一师一优课的工作,积累了很多优势课程资源。看着这些东西,搁置在网上,觉得很可惜。所以,她想是不是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资源的应用性探究,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和盘活资源。她谈了自己的设想。我在听她说的过程中,突然觉得她是一个不凡的人。

她说,反正这些事要做,可是就这么事赶事地被动做事,最后发现自己一无所得。在做教研中,有行动规划,有探究的策划,最后把研究成果化,则觉得自己的时间没有白白消耗。

这里讲了几个故事,以他们的职业思考与职业人生,来说明一个道路。大家都在职业生涯的路上,你的心态决定了这条路,你走到哪里,以及这条路的长度。

(二)

语文老师应该有什么样的职业人生

用几何的概念类比,专业发展是“线”状形态,教师的专业化生活则是一个“面”。无疑专业发展是在这个专业化生活的面上,勾画出来的。即我们在经历怎样的专业化的生活,也就意味着在专业发展上,你获得的进步是如何的。

在职业岗位上,我们大致经历相同。这个工作模式基本表现为教书育人,教师的时间消耗主要用在备课,上课,与辅助学习支持。

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要做好这三件事。

1.上好课。

上课的部分,被认为是一个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因而,会上课的老师,被认为是好老师。重视改进课堂教学,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教学的技术化应用,以及课堂模型的构建。

有两条思路:

其一,构建课堂模型,主要追求最优化的结构组合,应用的是系统论的思想。很多理论工作者,以为教学的模型其系统的效能,要大于其中要素——教师,他的能动性发挥。于是,主张探寻一种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如今也有很多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主观上总结出一些教学模型。

其二,教师因素在教学中作用的极大发挥。我们以为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没有不会学习的学生。由此,强化了教师的作用。按照特定逻辑——好的老师,带出好的学生,从而产生极高的学习效率。教师要素在教学改进中具有制导性。也叫主导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着力于在一节课里,精彩演绎与诠释文本,把文学的美丽一层层剥开,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境地,这自然重要。

后面我会详细谈谈怎么上好课的问题。这里暂时集中话题,说说教师的一般性工作。

2.备好课。

教师的常态生活,还包括做好课前的准备。这个准备如今也被专业化认识,定义为备课。

备课要备什么?大家又聚焦在一节课的教学方案。我们以为上课的方案,就是备课的成果。一些学校还注意检查,这个准备的方案有没有,质量怎样。很多老师应对检查觉得很辛苦。

我见过老教师备课。这里的老教师指的是,我的前辈教师。

我在大港二中教书,我从一位白老师那里接任学科组长。与他同桌办公,在他身上了解了老教师的扎实工作作风。他的语文书很有特色,一本书用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他很少换新书,即使教材换了,他也会对照新老教材备课。

这本老教材,藏着什么宝呢?我后来发现了,其中密密麻麻写满了他每一次读书时,写下的批注。教一遍,读一遍。每次都有心得,他在阅读课文上累积了非常丰厚的经验。与之对照,我们就明白了,这是年青教师在备课时的短板。他们很少自己读书,做批注。没有个性化经验的应用,这个教学的传输——一定是大众化的思考,泛化的东西,缺乏鲜活的个性。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大家都熟悉的河北五十七中及树楠老先生,他与青年教师备课时,包括听课,都有一个习惯——与教师同步备课。其实,他自己教了几十年书,有丰厚的学养,可是在教学切磋时绝不偷懒。于是,但凡在他那里受益的老师,都觉得老先生见识不凡。

备课,读课文,不是大事,能做好也不容易。可以成为教学经验的大约是三部分知识:一是关于课文阅读的共性认知,即大家都知道的部分,也是历时阅读中,很多人积存下来,广为传播的东西。这一部分知识量很大,应用于教学还需要筛选。二是关于课文,教师阅读所关注的,有独到思考的部分。这是教师在阅读中得到的,所以这个知识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或某个观点,与之联系的一定有佐证其合理性的部分。换句话说,课文里,哪些词句,可以支持你的理解,你要说清楚。这个阅读与一般化的知识性的阅读不同。它呈现为经验性,是教师个性化的思考。你给予学生的,不是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怎么学习和思考得来的过程。这是最贴近学习本质的部分。三是课堂上师生在交流分享阅读经验时,所给你增加的思考。这叫生成性知识。

一节课里,教师要注意增加预设知识与生成性知识。而在预设里,教师阅读经验又是最重要的部分。过去,我们有一个基本认识,以为教师学历高了,读了大学,不缺乏专业素养,读教材不是难事了。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与读出自己的经验来还是很有差距的。

3.抓好教学管理。

最后说说教师怎么样辅助学生学习。这是教学管理中,作为重要的条件。一个老师是否为学生普遍接受,教学是否高效,与教学管理有直接关系。

在传统教学经验里,评价一个教师好不好,就看两条:一是教的好不好,是不是有很好的专业素养。二是学生听不听话,让学生服气,从严管理这是很重要的。

确乎有这么一种类型的教师,上课未必精彩,可是有学生缘,大家喜欢他,而且他有一套管理办法。他的教学效果同样很好。

过去,同校有一位语文老师。女老师,她的课不出彩,可是教学成绩很好。没有老师愿意和她同头教课,谁都考不过她。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于是,做追踪观察,发现她研究了考试的要点,以及出题点,在重要的知识上,狠抓落实。

(三)

语文教学中需要关注的细节

行为细节很重要,这表明一个教师是不是具有了探究能力,以及教学的把控能力。

1.现代教育之于教学的要求,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个人文性聚焦在为学生学习服务。

我们需要按照最佳学习的模型设计,考虑一个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服务。

教与学,什么最重要?或许在理论上,我们说教与学同样重要。可是,在教学实践上,总是构建出有偏向的教学——偏于教或偏于学。

我国传统教育无疑是偏于教的。我们的一切教学改革,总是对于教师提出技术改进的要求。按照我们的认识,以为只要教师的教改向为好,学生就能学好。好的教,导致好的学。我们据此而设计教学。而西方教育,则主张教要服务于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外部要素,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育是偏向于学的。

中西教育的逻辑基础不同:西方教育以为只有学生的自主性被释放出来,他乐于学,会学,才能学好。而教师的介入是有限作用的要素。

最佳的教,一定是为了适应学,而提供的最优化的服务。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教育获得那个所谓的最佳效果,有三条通道:

一个教学模型是中国上海。

在教育质量的国际测量中,三年夺魁,这个事实认定了这个教育模型有合理性。这个模型的特点是平均化的,高投入的高质量。

先说平均化,这就是说,在测评上反应出一个结果——依照上海教育模式,没有最好,也没有最差,学生成绩集中于某个分数范围,即成绩不是分散的。这个数据分析说明两个教育表现——很多学差生,因为教师严格督促,以及特别多的辅助,他们没有掉队。这是好事。而在学生群体的高端,学业没有冒尖,即拔尖人才没有出来,这是因为什么?因为中国教育是取平的教育,学习上放手不够,对于创造力很强的学生反而受到限制,他们的创造力被遏制了。

再说高投入。高投入指的是,学生普遍用在测量科目,即核心课程上的时间与精力付出是远远大于其他教育样本的。换句话说,这个高质量是依靠多付出而获得的。多付出未必不好,问题是学生不乐于多付出,这个学习是带有强制性和被动态的,而且学习窄化,只学考的东西,学校课程学习中缺乏选择性,因而学生的发展有同质化特点。

一个模型是美国。

美国用在教育上的投入很好。这是其他教育不可比的,因而他们的教育在软硬件条件上,要超出别人。美国的教育是富裕的教育,日子好过,就可以聘请更好的老师,设计出更为丰富的课程,有大众化的教育转型为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教育服务的定制化。因而,在别人的教育都在考虑为群体学生提供适宜教育的时候,他们有可能主张教育的个性化。个性化的教与个性化的学,以支持学生的自主的发展,社会之于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因为教育的日子好过,所以他们可以办出世界上在学术上聚集最多人才的大学,以及在基础教育阶段,实现教育的分流。主要形式是,国家办普惠的均衡的教育,即统一标准的,可是给了私人教育以很大空间,家长在国家标准之外还有高质量需求,则可以向私立学校购买教育服务。这样实现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分流。我们如果单用国办教育这一块与它比较。这是它的短板,我们可以获得优势。可是在精英教育的水平上,我们与之距离遥远。

美国教育被人非议的有两点:一者是在国民教育这一块相对弱化,因为人群分化了,又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造成教育中教师的负责不够,管理不严格,学生发展状况不如人意。二者是贵族教育与国民教育拉开距离,而造成社会不公平。一些学生或许就因为其家庭出身,被搁置在平庸化教育环境,此后再无机会获得学业上的高水平发展。

在有一个模型是新加坡。

这是一个中西教育兼容的发展模型。其教育的结构设计,以及办学理念基本是西化的,尤其与英国教育可以联通。考试用英国的试卷,英国高等教育承认新加坡的基础教育成绩。可是在教学形式上,依然保持华人教育传统。即重视学习,对于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尤其他们把教育支持的人才发展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

新加坡尤其重视对于精英学生的培养,这是国家政策。所以对于学生的分流很早。其被人诟病也在这里:很多学生在层层的剥离后,因为学习内容不同,基本上就丧失了到达所谓精英层的社会晋升通道。

在以上三种模型比较后,给你一个选择权——中国未来教育发展何去何从?

美国模型、新加坡模型都有难以与我们的教育融通的地方。中国教育需要变革思想的是,替学生选择,剥夺其自主性的学习要改变。先学后教,因学而教,在今后需要成为教育的重要理念。

2.读书是语文学习永恒不变的主题,可是在被应试教育挤压的时空里,学生的需要、语文学科的需要却被普遍漠视,这个状况是否可以改变?

现实状况是,学生需要多读多写,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唯一道路。没有这个量的积累,无法发展出学生的语文高素质。

这个困局要突破,可是怎么突破呢?

在大的局面不可把控的情况下,就一般教师而言,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1)激发读书兴趣

在学生成长中,即是在其社会化的演变中,这个个体人迫切需要增加很多社会知识,了解这个世界,认识很多不一样的人生。这是生命的本质性需求,谁都阻止不了。因而,小孩子在有了简单的语言能力之后,他们乐于听家长讲故事。再后,他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看画报,喜欢童话故事等。在读书识字后,还要自己读书。

作为语文老师需要反思的是,这么爱学习,爱读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生,他们为什么在后来的语文教育中,失去了读书兴趣了呢?

语文导向的读书没有意思?学生这么看待这门课程,一定是这个学科的教学出现了一个问题:所教与所需不一致了。

学生选择性的阅读是个性化的,带有兴趣导向的,而且是松弛状态的。对应看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是集体化的行为,较少兼顾个体体验;而且不问学生是不是有兴趣;再有就是知识化了。

语文课程学什么?曾经,大家的认识一度是一致的,那就是知识。语文课自然需要呈现出所谓的知识,否则这个学习无法检测,也就变成失控的学科。我们看看语文科考什么,基本可以理出这个知识体系。这是一条线:字、词、句、语、修、逻、文。这是七个维度的语文知识。我们看,这是以怎样的视角,把语文学习知识化了呢?答案是明确的,语法知识。

如今,我们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能力,不要走知识化的老路。可是,在这条知识链条之外,我们还找到了哪些可学的知识呢?

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新增的内容包括:

之于生活细节的体验;基于学生个人经验的生活情境的评判;学生的审美认识。等等。

可是课堂中的这种改变,在实际教学测量中是不是考虑进来了呢?遗憾的是,没有跟进。考试本着可测量的目的,有意识要集中于知识和能力。三维目标中另外两维用纸笔形式是不可测的。此外,作为追求科学性的测量,也要规避个人经验的东西呈现,它要测的一定是共同认识。如此多样化的,个性化的,经验性的,主观性的,都要屏蔽掉。

由此导致语文课的思想与行为错位。想的很好教的改变也体现出来了,可是为了考试的需要好要增加大量练习,与考试对接。

学生身处这个环境,越来约感觉教师所教与考试相关度不高,教师教学不可信。失信于学生的语文教学,要增加兴趣没有起色,反而在应对考试上失去权威。

在这里毫不避讳,谈到了语文老师在现实处境里,其行为选择的两难。因而,一些优秀教师客观需要兼顾两者,一是考的部分,知识化的部分,我怎么落实,;二是语文很美的部分,学生有兴趣的部分,我怎么让学生感受到?

兴趣一定是根植于这样一个土壤,有三个特点:审美,生活化,个性化。

审美的意思是,语文是美丽的?文字的美,情感的美,意境的美,思想的美等等。文章里掩藏着的这些宝物要被发现,发掘出来。

生活化与个性化,也是基于学生需要提出来的。这里不展开说了。

(2)拓展阅读范围

课文阅读很重要,可是这太窄化了。我们主张要改变单篇阅读一统天下。单篇阅读容易聚焦在文章细节——字词句的分析,以及主要情节的体验都可以教。这是具有优势的。然而单篇阅读,局部阅读获得的信息量不足,造成思想的局限。

我国语文教育年复一年重复的就是单篇阅读,方式也是肢解式的。如同拿着一把手术刀,把一篇整体性的文章,肢解为字词句等小块。对于这个问题,语文界有反思。

如今国外的教材已经被引进来。我们看,美国语文,其阅读是以一篇课文为精读的核心,并且要链接阅读各类文本,以及大量经典著作。这种阅读从一篇课文的“点”的阅读,变成了一组文章或著作的“面”的阅读。

其实,我国教育在课程改革后,教材编写以主题组元,其意图就是要构建具有整体性的主题阅读教学。遗憾的是,学术研究没有关注,教师教学还在沿用单篇阅读方式。

阅读的走向已经明了了,就是要构建以单篇阅读为核心的,一个阅读视域。阅读视域的意思是,你站在一篇文章的高度,四下嘹望,还可以看到的东西。

以美国语文,12—18岁教材,第四课,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为例。

在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之前,提供了辅助阅读内容包括:阅读指导——介绍马克吐温,分析其生活特点,河上生活与旅行者。背景知识:介绍美国的西进运动。文学与生活:要求进行日志写作,记下对于美国边疆生活的印象,思考自己是否可以在边疆生活;专题聚焦,讲当时的边疆与今天的世界作比较。

在阅读课文中,需要提供问题指南:

分为文学与生活、阅读理解两部分。文学与生活包括读者反应——在一条河船上生活对你来说有吸引力吗?主题聚焦——思考美国人对于扩张和冒险的渴望。日志写作——假如你生活在马克吐温的时代,几下你对于可能吸引你工作的机会的看他。

阅读理解按照心理反应,就三个方面提出问题:一是解释,二是应用,三是拓展。在拓展上还提供一篇延展阅读文章。

这个教材的例子,可以看出编写者头脑里,希望阅读者是一个视域广阔的人。

(3)认识阅读的意义。

阅读的意义在于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生看来,阅读与他的生活无关,他自然没有阅读兴趣。

教材选文是具有经典性的。而文章经典化需要时间的沉淀。这决定了学生在语文课的阅读,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时间上的隔阂。

一个问题出现了:今天的孩子为什么要读经典?我想师生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一样的。教师会说,经典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它有价值。学生则说,现代人关注现代生活,与我无关的事我为什么要关心?

现代阅读与经典阅读的困境就出现在师生关乎阅读文本的价值判断上。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找到文本与现代生活的关联性,即让学生意识到,这个文本的阅读对于他认识现代生活是有价值的。

举个例子吧!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老师们都喜欢,可是学生却觉得那个父亲不是自己的父亲,他们的生活体验里,没有居丧,父亲离职,以及送我上火车,占座位,买橘子等经历。而且按照现代生活理念,父亲的这些举措甚至是不合乎规范的。他们不以为这是一个好父亲。

今天我们引领学生读《背影》需要找到今天孩子在生活里认知父亲的价值所在?

要突出两点:一是,父亲的普通,他一般化,是社会大众状态下的父亲,没有多少本事,还会犯错误,让儿子觉得很迂——傻的意思。二是,他的伟大,是在生活里落魄,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他最珍惜的是儿子,在他的生命里儿子最大最重要。这是天然的感情,由衷而发的,这是人间永恒的宝贵的东西。天下的父亲或许有很多不同,心底下这份感情是相同的。

这么教,学生才会觉出一篇短文的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