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专业成长的两阶段与成熟教师的发展分化

 江山携手 2016-03-20

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从初任到成熟,再由成熟持续发展,成为可以发挥教学指导作用的各级各类骨干教师。这两个阶段中成熟教师的分化现象比较显著。本文就此做一些分析。

(一)

第一个阶段,从初任教师,需要逐步熟悉教学业务,从学生管理到课程实施,每一个环节和方面都需要教师采取合理化、有效化的行为,从而成长为成熟教师。这个阶段,年轻教师最需要身边人的指导,即在他的活动范围内,别人可以随时随地,就事论事予以点拨和帮助 。一般而言,同伴互助和师徒制,是年轻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较为有效的支持手段。

从初任教师,到成熟教师一般需要四到六年,无论所处哪个学段,他需要走过一二个教学轮次(小学六年,分三个阶段——低、中、高。每一个阶段二年。小学老师走一个轮次就是四年——当然,假如小学老师全学段轮岗,一个轮次是六年,两个轮次是十二年——如此情况是个例。初中和高中都是三年。两个轮次就是六年。这只是一般规律,成熟快的老师和滞缓成长的老师,会往两端延展,或缩短成长周期,或延长成长周期),就学生在成长中与自己相伴的这几年的年龄特点,合适的交往方式,以及他们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等有所了解;还需要熟悉课程的知识系统,以及在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一般考评的视角、采点,以及出题方式等。

这个阶段的教师,所取知识和发展能力,这个方面的增值,主要仰赖两条渠道:

一是自主化的教学实践,这不同于之前大学课本里的知识,这里强调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且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知识的转化,主要体现在知识从自我内化,再转化为学生可接受知识,这种教学的传递,体现出教学特殊性。所以,在中小学课堂,在知识教学上的复杂性,不在于教师——我,掌握了多少知识,我懂不懂,会不会,而在于我是否可以把课本知识内化为我理解后呈现出来的一组符号,再通过符号重组,演变为第三方可以接受的代码。第三方是一个群体,与教师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有明显错位,这种知识传输是非常困难的。教师需要积累这样的传播知识的经验,即与人打交道,还要传递知识,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这就是教师工作的专业性。

二是,别人教学样板的示范,或来自自己观察获得的间接经验。教学非常强调师承。我们也有人说,这叫师师相因。应该承认,我们做教师,那过去读书,所接触到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样本,会深刻影响到自己的教学实践。可是,这样的教学观察,是过去时,而且是不带有职业色彩的,如今做了教师,重新观课和学习别人经验,与之前不同了。成熟快的老师,他需要增加自己这条渠道的观测,积累大量这样的经验。

教学实践中经验的积累与间接经验的获取,这决定了一个老师成熟的快慢,以及起点的高度。

促进一个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客观需要以课堂为观察样本,在解剖他的课堂过程中,逐步规范他的行为。这样做的有效性,集中在教给教学应对的技术,促使行为趋于合理;追求课堂教学的过程优化;找到知识转化的窍门;注重师生有效对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第二个阶段,体现在一个成熟教师不断发展专业水平,成为在教学上有丰富经验积累,技术水平高超,可以在一个学校或区域发挥引领作用的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即拔尖教师,这是他摆脱平庸化的重要台阶,也是最难跨越的阶段。

教师走向成熟,积累的是教学经验,且发展出较好的教学技能。可是,在他持续发展中,他需要面对两个问题的解决:一是他的教学经验,也要转化,即走向理性化。经验有效,可是距离理论认知还有距离。作为有经验的教师,要思考自己的经验的有效性是不是稳定的,即这个成果是不是可以验证。这就需要从个别经验,发展为一般经验,最后总结提升为一种有效模式或有价值的理论和思想。实现这一步跨越是很难的。二是,他在教学技术发展上,更加走向精细化,即合理规划和管控自己的每一个行为。让自己在业内成为艺术化的代表。我们把这样的人,叫做艺术家。教学在技术追求上,也趋近与艺术家的高度。

在这个阶段,教师发展出现了分化: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在成长的持续性上,出现了教学经验的位差。合格,不合格,与优秀教师,这个分野在任何团队里,都是存在的。我们仅针对合格以上教师追求专业发展而言。他们要从成熟走向优秀,也需要在实践上,不断积累经验。在尤为精细化的教学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发现。这就是经验积累型的教师。相当一批教师源于实践发展,不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这种积累,也是有效的。可是其专业发展的进展,比较滞缓。

二是,在教师专业成长上,有人发现了自己知识有短板,而且不同程度上,存在知识陈旧化的问题。教师在学科教学知识上,以大学的学习储备,应对中小学教学,应该不存在问题。可以教育教学具有特殊性。前面提到了,一者在知识教学上,不是我对于新知识懂了就行,要让学生学会,这格外需要技巧,也需要知识转化的知识。二者,教学不单纯是客体知识的传递,而是作用于人的知识内化,这也需要特别知识的铺垫。

因为在知识上,存在对于教学知识的制约,而且学科知识也在持续研究和发现中,尤其在人文学科领域尤为明显。这也促使教师要不断读书,实现知识的更新。

这样的一个专业发展需求,引导教师不断追踪最前沿的学科知识,让自己成为具备专业水准的教师,并且教师以学者示范,激励学生读书。诸如韩军、郭初阳等老师,成为语文老师中的新锐,在课文解读上常有新的视角和提出独到性的看法。我们以为这样的教师也是可敬的。

三是,在教师专业提升时,他们以为教学的艺术化追求,有无穷发展余地。这个驱动力,迫使一部分教师非常重视课例的剖析。尤为关注优秀教师在时段里,其行为特点。这主要包括教学聚焦解决的问题,他的基本策略和手段,学生的反应与教师的生成性教学反映。

在我们的现实学校,的确存在一批很会上课的老师。他们构建的课堂近乎艺术品。

教师在教学上从技术发展至巅峰,实现教学艺术化。这非常不容易,也不要在行为合理性分析上,具有理论基础。所以,纯粹的会上课的老师也不存在。

很多老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成为有教学风格的老师。这也是艺术化追去的一个必经之路。在语文教师圈子里,你听于漪、胡明道、于永正等老师上课,如沐春风,他们都算是在教学艺术上登顶的大家。

四是,在教师教学发展中,有人刻意强调教学优化和行为的合适,这就是说,让教学更趋近科学标准。这个基本思想,在实践中引导教师关注教学理论,以及一些新鲜的教学观点,教学思想。

教学趋近科研的这条路,在近来是比较被教师重视的。遗憾的是,现实的课题研究,表面化文章多,扎实的研究少。

教学持续,很多动作行为,我们却很少问:为什么要这样?即教学具有盲目性和习惯性,缺少理性思考。

我们熟悉的钱梦龙提出三主四式的教学模式,魏书生有六步教学法。他们除了在教学模式上有自己的总结,还各自形成了理论贡献:魏书生开启现代中国语文教学的民主思想,钱梦龙的“教师是教学主导、学生是学习主体”说法,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学者提出双主体理论。

教师增强教育教学理论修养,这也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特别强调的方面。我们发现针对教学问题的解决,一些教师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了很多新鲜的理论和观点。这些都是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