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几个策略

 江山携手 2016-03-20

在作文的专题研讨中,总有人问:现实作文教学有什么问题?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哪些?

这是一个复杂问题。不是一个人一篇文,或简单应答可以解决的问题。可是问题又不可以回避,所以想到了做一个答语。这就是此文写作的缘起。

其一,现实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在学生层面,以课文为标本的,带有艺术化倾向的作文,以及高标准的要求,导致作文中他们往往力所不逮。并因此成为他们对于写作畏难的诱因。因为家长与老师总是以考场优胜为写作目标,即让大众化的写作,追求写作的最高标准,客观上造成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之间存在严重落差,最后把这件事演变为学生不写,其他人代笔,或者走到抄袭和宿构的路上去。

2.在写作的要素分析中,材料要素似乎是制约写作的关键点,而搜集材料,形成丰富的写作库存,无疑需要攫取生活的源泉。现实生活里,学生的学习生活关注点与认知视野比较狭窄,唯学习至上造成学生的话语总是聚焦在班级生活、家庭生活和自我表达的小语境里。此外,学生的生活具有封闭性,时空局限,也让其在家校两点之间做两点一线运动。这也是滞碍学生获得生活滋养的一个原因。

3.在教师的审美倾向上,倡导规定体式写作,这就产生了新八股文。如此定体的写作,严重制约了自由表达,写作的灵气也被泯灭了。而且要看到教师以自己的专业背景,尤其喜爱抒情体与文艺腔,在学生表现上容易偏离自然与真实表达的价值倾向,学不到位的弊端必然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堆砌词藻等。

4.考试评价缺乏有效的科学化的手段,以主观性评价上特有的一些要素,引领作文出现了不良文风。诸如,教师短时要对于作文有所关注,而且印象深刻,写作时一定需要某一些扑捉眼球的东西——开头要靓丽;收尾点题并呼应,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巧用修辞手法,做形象化表达;辞藻要丰富,以引用来炫耀知识等。

5.教师评价作文,以纸介形式周转,评价模式为一对多,造成评价周期很长,而且评价简约和粗糙,对于学生的指导不到位。这样的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回馈心理,消磨了写作积极性。这种指向为教师写作的作文驱动方式,在现实写作中成为师生双方不堪之重。

6.考场作文评价,缺乏区分度,显示出趋中现象,大多数学生写保险文,缺乏创新力。这对于教师教学而言,也带来了弊端:教而无效,泯灭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7.话题作文,以及新概念作文倡导的自由写作,在实践中出现了价值偏离——在低水平学生,找到了所谓写作捷径,即以范式作文套作,来与话题范围作文的命题对接。这样的投机取巧行为屡屡得利,势必起到了很坏的示范作用。

8.教材编写偏重阅读,以阅读为主线,穿插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这显然把写作边缘化了。而且,写作训练的主线不在,每一次写作的逻辑性和意图都不明显,造成训练价值萎缩。再有,作文训练,在小学、初中、高中三段,没有一条衔接的线索,写作有中断。这也是不能保证写作有持续行为的原因。

9.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泛化的话题,每个人都似乎具有发言权,可是当大众舆论都不在一个聚焦点上讨论问题时,缺乏有效的研究,以及可以指导学生写作的经验。目前的作文训练是繁杂,无序,颇为盲目,也是低效的。

10.教师把自己的主观性要求代入作文教学。在引领学生写作和评价写作中,教师本身的审美特点,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之间,构成矛盾性。学生在写作上与教师存在认同上的不足。此外,教师的作文指导来自外部知识输入,并未经历自己的实践验证,在转化为学生的具体写作行为时,缺少中间的链接——理论化与技术化之间有很大距离。教师队伍,在写作技术上,相比较阅读而言,普遍存在专业化的短板。我们主张弥补的办法是写下水文,可是能做到的很少。这个技术短板还将长期制约教师的写作指导。

11.写作学的本体理论并不成熟,多个纬度展开的研究,无以全面覆盖写作领域;尤其针对中小学生起步阶段的,成长性、发展性的基础写作,这一特殊现象,我们的理论工作者缺乏专门研究,也无法提供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作为教学专业支撑。

12.作文无定法,教学无定法。这两个不确定性,造成作文教学,更多时候,为无序的,盲目的,缺乏时效性。

13.考场作文的范本在起到反面作用。标记为考场优胜的大量成文,或者网络代笔,都成为学生作文的参考,弱化了写作时的独立思考与写作。甚至学生可以直接搜索到命题对应文,以应对教师布置的作文题。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走捷径的心理,不肯为了写作付出艰苦卓绝的练习。

14.学生在写作上的分化培育出两种写作思想:一者主张写作从模仿开始,应该以典范文章作为模式,学习写作;一者主张写作不是零起步,应该释放学生的思想自由,个性表达,从而发展其创造力。前者着眼在作文的基础性需要,后者着眼在学生的发展性需要。这两者分别对应大多数学生和精英学生两类人群。很多老师并不区分两种思想的适应性人群,以一种认知主导,构建作文教学模式。这客观制约了一些学生的写作发展。

15.在现实的语文课程中,作文不是一个独立的训练部分,它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成为一个组合体。在教材编排时,就采用了这种统合的方式。然而,在我们组织写作时,则漠视这个多维联系,看不到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写作与口语交际的联系,写作与综合性学习的联系。作文的孤立化训练,与语文课程的多领域多能力训练需要之间,构成矛盾性。

其二,解决作文教学问题的几个思路

1.徐振维、于永正在作文课堂,力求构建一个仿真生活情景,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感悟,表达,调整等作文环节。

作文的全程体验,以及教师的有效点拨,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使写作变得流畅。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课堂是一个师生对话交流的场所,便使得写作从个体化内倾化的行为,转化为集体话语,具有研讨的价值,这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经验。

这样的课堂,一般为作文指导课,要经历三个环节:一是知识化,即提供写作的具体指导。二是,实践化,即运用知识来尝试写作。三是验证化,即用知识标准检验实践效果,评价和修改作文。

2.侧重在作文的思维引导,以解决作文审题和构思为作文指导的抓手,采用图标、提纲、思维导图、坐标轴等外在形式,引导学生快速唤醒生活积累,并把活跃的思维点联系为一个联系整体。

杨初春快速作文,田家桦快速作文等,基本都是一个思路,通过某种辅助形式,把学生生活积累复苏,并按照一定逻辑,串联起来。这个做法有效地,把材料、主题、解构等作文关键要素整合起来考虑,可以让作文构思变得快捷。

3.重视补偿学生的生活体验,代入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生活,以丰富人生体验,积累写作素材。这个做法主要以生活化为基本特点。如山东邹平教研室程浩的随笔化作文即是以构建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来进行作文教学改革。

过去很多教师也习惯于在学生参观或社会实践之后,以记游和写观感的方式来增进作文训练,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再如,写日记,也是为了对于新鲜的生活做如实记录。

4.赵谦翔提出绿色作文,强调无污染,纯自然,即要求恢复写作的本色。这个主张是对于作文长期以来存在模式化,八股化的一次彻底的思想反击。

对于学生本真的心灵的释放,无以可以让思维具有活力,焕发学生的创造力。

5.北大语文研究所温儒敏教授,长期关注高考作文研究,以为作文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被考试评价所绑缚了。他主张发挥考试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写作恢复到自然状态。他尤其反对文人腔。

6.微格作文训练试图构建作文的一个知识和能力体系,把作文的相关能力分解为若干训练点。主张每一次写作都要对应微格中的一个点。这样可以提高写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7.上海复旦附中黄玉峰以文化游为组织方法,确定名人为文化探究对象,从观察、阅读、访谈等渠道,了解人物的思想与人生轨迹,撰写研究论文,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把写作全面融入语文活动的整体化构思。

8.课标版语文教材,把综合性学习纳入,所谓综合性学习,其实就是把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写作是学习成果化的一个基本形式。可以说,以此带动写作也是很好的思路。

国外的写作训练,一般和研究性的学习是链接在一起的。

9.魏书生的自主性,教育性写作,把教育与作文联系在一起。其实也客观兼顾了文人一体的写作特点。只有让写作这件事不再是孤立的,不是强制性的,给它找到落脚点,就可以让写作扎根。

10.近年来有人提儿童化写作,这也是考虑到写作本体性需要的一个基本策略。让写作更为趋近孩子的本色,不要成人化,这是强调作文的本真与生命化。

写作毕竟带有主观性,是生活在人的认知与思想中的呈现或反映。儿童化不免带有朴拙的特点。这对于转变文风有所帮助。

11.写作的技术派,非常强调写作的训练价值,主张以技术提升和强化训练为抓手,集中时间,或者单设课程,进行专项训练。

训练的落实,以及文字积累便成为他们改革的突破口。

12.写作的语言发展取向也带来一种语言发展整合理论,即把口语训练和书面语训练两者统合考虑,两种语流并行发展,互为促进,这也是一种作文发展的新思考。

13.语言交际理论,则为作文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把作文预设为人际之间,信息沟通,思想交流,经验分享的一种仿真行为。这样以来,作文的表达有了需要,有了互动,有了内容。

14.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纸介文字的重要性不再突出,而电子化的语言承载,带来了作文写作、发表和交流的新形式。这也给写作预设了不同的环境。于是基于网络传播的文字,不断丰富起来。

15.古代的酬酢与应和,在文人之间比较常见。这也成为文字繁荣和应用的重要渠道。如今人际交往的条件大大不同,在微信和微博时代,人际交流之间的文字更为短促和精辟。这也应该视为一种作文形式。有效借用这样的条件,也可以转化为作文训练效益。

16.在中国教育中作文的艺术化特征的形成,与我国文化给予作文的定位有关系,即以为作文的作用就是一种文学才华的现实,即其鉴赏价值被放大了。文学作文最多被当做作文的范本。而随着我们开始从生活的应用视角思考作文的问题,发现作文的主要价值不是美感而是顺畅的表达,即说清楚。内容的丰富性,表达上的清晰化、流畅性则是文本的主要特征与表达的需求。因此作文的应用价值在被重视,而且一些省市在作文命题中配置了应用类文本的表达要求。

17.作文的差异化特征是明显的,即每一个人在语言发展上是不同步的,而且个人的语言风格,表达的关注点与表达的价值倾向也不同。这些导致了作文一定不是标准化的。可是在教学中客观需要一些固有的共性标准,以此来规范教学。未来的作文发展,也需要在差异化之外,寻求表达的共性需要,从共性与个性兼顾角度,发展出成熟的作文评价标准。

18.文章的价值判断有几个纬度:文学性,知识性,思想性,文化性,哲学性,审美性。怎么看待中小学生的作文,即凸显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导致不同的作文训练。如今也有作文分段的认识,以为小学、初中、高中、成人作文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价值倾向有差异。就此而言,低端的作文,需要强调知识化、思想性,再逐步发育其他作文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